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仅供参考)
(2008-11-22 23:08:58)
标签: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社区健康 |
分类: 中医药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
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仅供参考)
【概述】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器官(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4~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诸多并发症尚见于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痹证、痿证、雀盲、肺痨、水肿、疮疖等病证中。
【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
一、预防和行为干预
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其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和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应以自身预防为主,正确认识本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食盐,不过度进食含淀粉食物,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防止肥胖。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检查。
二、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策略(“五驾马车”)——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原则
1、血糖自我监测: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疗效。
2、饮食控制: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可以避免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葡萄糖损害组织器官,可以避免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造成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过早衰竭。
3、运动锻炼:有利于降低血糖,有利于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但要注意保护,避免运动损伤。
4、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
A、双胍类;
B、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C、噻唑烷二酮类;
D、α-糖苷酶抑制剂。
(2)胰岛素。不要对胰岛素有抗拒心理,正确对待胰岛素。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利于保护神经、心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有利于保护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5、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
三、中医辨证治疗
(一)上消
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等。
(三)下消
1、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则: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板、益智仁、桑螵蛸、蚕茧、党参、黄芪、五味子等。
2、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混浊如膏,头晕耳鸣,面色黝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代表方:肾气丸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
四、中医适宜技术
(一)针灸治疗
1、上消
取穴:主穴:胰腧、肺腧、太渊、心腧、少府。
配穴:少商、鱼际、膈腧、金津、玉液。
方法:进针得气后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20分钟,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2、中消
取穴:主穴:胰腧、脾腧、胃腧、三阴交、内庭。
配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方法:同上。
3、下消
取穴:主穴:胰腧、肾腧、太溪、太冲。
配穴:复溜、水泉、命门、气海。
方法:同上。
(二)气功治疗:气功治疗糖尿病,大致可分为内气疗法和外气疗法。其中以内气练功治疗糖尿病功法较为广泛。对降低血糖、血脂和防治尿病并发症均有良好作用,值得推广。
(三)艾灸疗法:用艾柱直径为1.5cm,高2cm,重0.5g,鲜姜片3~4mm,直径2cm进行隔姜灸,以上各组主穴轮流使用,每天应用一组。配穴随症加减,每穴灸10~30壮,隔天灸1次,24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五、中医康复
(一)心理康复:与患者采取闲谈、聊天、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心态。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述有关医学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体疗:根据病情和体力坚持运动,如散步、跑步、做广播体操或打太极拳等等。选择一种适宜自己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适当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
方法一:踮脚尖。将手扶在椅背上踮脚尖(左右交替提脚跟)10~15分钟。
方法二:爬楼梯。上楼梯时,背部要伸直,速度要依体力而定。
方法三:坐椅运动。屈肘,两手叉腰,背部挺直,椅上坐立反复
行,时间依自己体力而定。
方法四:抗衡运动:双手支撑在墙壁上,双脚并立使上身前倾,以增加肌肉张力,每次支撑15秒左右,做3~5次。
以上运动方式,可任选其一,也可交替进行。
六、中医养生保健
(一)生活起居
1、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根治的终身性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焦虑紧张的情绪,还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少吃食盐和富含糖类、油脂以及热量高的食物。
2、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容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一旦感染,不仅难治,而且还会使糖尿病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尤其是女性患者,要保持外阴清洁。
3、特别提出要讲究脚的卫生。足部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致使其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它可引发感染甚至导致截肢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护十分重要。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对冷、热、疼、痛等感觉不灵敏,所以穿鞋前应检查有无异物,每天检查足部情况,发现有水疱、皮裂、磨伤、鸡眼、甲沟炎、甲癣等,应及时处理。不可用锐利刀剪自行修剪。每天用温水泡脚20分钟,水温不可过热,鞋要宽松舒适,隔几天换一双不同鞋型的鞋子(受力部位不一样的鞋子),袜子要松软,透气性好。指甲不要剪得太短。
4、为了使血糖保持在接近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还应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自我监测较简易的方法是尿糖的测定,即利用尿糖试纸对三餐前、睡前的尿液进行检查。但对病程较长、肾功能损害或合并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来讲,这种方法往往不可靠,应每天用血糖仪在家监测血糖,定期到医院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二)药补食补:糖尿病发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药补食补可根据清热养阴、益气生津和滋补肝肾等治疗原则指导配方。
1、家常炒洋葱:取洋葱250克,用家常烹调法制成菜肴,随饭食用;或取洋葱50-100克,水煮1~2分钟后服用。洋葱有温中、下气、消积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岛素水平,帮助降低血糖,还能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2、玉米须煲瘦肉:取玉米须30克,瘦猪肉100克,加水共煮汤。待熟后去玉米须,饮汤食肉。本方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偏于肾阳不足者则不宜。
3、蚌肉苦瓜汤:用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将活蚌放清水中养2天,漂后取蚌肉与苦瓜共煮汤,熟后酌加油盐调味,即可服用。据文献记载,苦瓜、蚌肉均有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苦瓜性味甘苦寒凉,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甘咸而寒,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两味合用,清热滋阴,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胃热阴虚者。
4、枸杞子炖兔肉:取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后加盐调味,饮汤食肉。枸杞子为滋补肝肾之良药,据药理研究,本品有降血糖作用。兔肉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滋阴强壮之功用。该方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肝肾不足者,肠燥胃热者不宜。
5、黄芪山药煎:生黄芪30克,怀山药30克,煎水代茶饮。适用于糖尿病之偏胃虚弱及肺气不足者。但对肺胃燥热或兼外感者不宜。
6、山药薏米粥:怀山药60克,薏苡仁30克,共熬粥食。山药性味甘平,不寒不燥,有补益脾胃和养肺滋肾之功。本方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食后有饱腹感,可减少饭量,对各型糖尿病患者均较为适宜,尤以脾胃虚弱、口渴善饥者更佳。
七、家庭护理
1、掌握有关糖尿病治疗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学会做尿糖定性检查,家庭常用试纸法。学会使用快速血糖仪自己测血糖。
3、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方法,按规定热量进食,定时进食,避免偏食。采用清淡饮食,菜谱可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
4、应用降糖药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注意皮肤清洁,尤其是足部、口腔、阴部的清洁。预防感染,有炎症、痈和创伤时要及时治疗。
6、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疲劳。出现疲乏、饥饿感、心慌、出汗时,表明为低血糖反应,可及时口服糖水,或吃些巧克力。
八、中医健康教育要点
1、调情绪:情绪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应避免恼怒、忧思、郁闷等,对本病有一定预防意义。
2、生活起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做到劳逸结合,适应气候的冷暖变化,以防外邪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