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是坏人
(2009-01-07 11:06:14)
标签:
育儿哲理爸爸 |
分类: 孙瑞雪专栏 |
我在幼儿园的门厅见到她时,她被妈妈抱在怀里,看到我,头就埋进妈妈的项窝不看人了。当我和她的父母愉快交谈时,她开始悄悄把埋住的眼睛留出一条缝隙,来观察我这个陌生人。随着交谈的加长,她开始扭过头来观察我,放松后,她直起身体双目落在我的脸上,直接地观察我。当这样的观察结束后,她把注意力放在妈妈的身上,不断亲吻着妈妈的颈项,双手捧着妈妈的脸,表达着对妈妈的爱。她的生命是何等的柔软和全然的开放,尽管她让妈妈帮她挡了一阵子。
她的爸爸对我说:“过去我对她是理性的,现在我完全改变了,过去那是在犯罪,现在我开始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和自由。改变之后,有天女儿对我说‘爸爸,你不是个坏人!’我太震惊了……”我笑着注视这位爸爸,他看上去明朗而斯文。过去,他总按社会的需求要求自己的孩子,按一个社会化的、规范化的公民行为约束她。
“爸爸,你不是个坏人!”带着这句话,我离开了这家人。走在幼儿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句话都跟着我,我在想,这个两岁的孩子何以这样判断呢?我可以断定,即使是电视上夸张表演过的坏人,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思维,她也根本无法明白。如果从形象上来考察,一个成人只需看一样,就会把这个爸爸列为“好人”的行列,但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具备通过形象来识别“好人”或是“坏人”的经验的。究竟是什么,小女孩高度概括并做出了这个判断:爸爸不是一个坏人。
我带着这个疑问,在院子里遇见一位妈妈。她饱含着热泪对我说:“我的生命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知道了什么是爱。”这个处于对生命了悟的成年人使我顿悟:生命的智慧可以透过身体来完成,感觉帮助孩子整合和思考。由于婴儿是从生命中走出来的,天然带着生命的特质,在成长过程中,必将把生命转化成一个可触摸、可应对外在物化世界的“自我”。但是,在她尚未完成这个过程的历程中,她依然会依靠生命本身来判断她之外的事物。生命给了她一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的一边是爱的、柔软的、温暖的、喜悦的、流动的,另一边是冰冷的、可触摸的、分离的,这大概是儿童最早分辨世界的方式。当他爸爸回归到生命中的时候,她使用了一个社会化的语言:爸爸不是个坏人。实际上,她想说的是:爸爸开始有生命了。
一个正常人的世界应该是以生命的状态面对自身生命之外的世界。当我们面对自身生命之外的生命时,我们就使用生命的方式;当我们面对无生命的事物时,我们可能更多地使用理性和头脑。一个完全被拉离生命本身的人,是无法以生命的方式面对孩子的。
实际上,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自身生命的管理和掌控的过程。
点此进入:2009年孙瑞雪教育机构全国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