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年龄降人才
——试问“80后”就不够格当博导吗?
5月6日,天津大学大不拘一格选聘了新一批博士生导师,54位新博导非常年轻,“70后”“80后”占29.6%,还有跨学科聘任及从校外聘任的博士生导师。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立马引起轩然大波,质疑与喝彩声响成一片,而更多的人则表示疑虑“80后”也能当博导吗?
当然人们对此有疑虑那是正常的,你“80后”的底气和本钱够不够?在博导这个舞台上能不能够周转的过来?因为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能够被选为博导者首先在年龄上不会年轻,年龄说明学者的人生阅历和学术资历,有阅历和资料才能压得住阵脚,才能叫人信服,这是理所当然的思维逻辑。
其实这种逻辑思维看似理所当然其实是荒谬的,而其荒谬之处则在于先入为主眼睛只盯住“80后”这三字不放却不及其余,然后再捂着“80后”仰着头到“博导”身上寻找两者之间的等价点,真是越找越疑惑,这两者之间怎么可能画上等号!
其实关于选博导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问两个问题,一、什么样的人能够当博导?二、博导是用来干什么的?弄清楚了这两点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选博导不是当祖父,非得要老头子才有资格。
什么样的人能够当博导?这当是选取博导的第一要素,博导作为专家学者首先必须拿得出够分量的科技或者学术成果,按照时下的话来说是作为行业领域内的精英,取得的成绩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甚至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只有这样博导才能引领潮流,在行业领域中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够资格,这是其一;其二,博导是用来干什么的?博导是用来指导博士进行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是要让勇于开拓进取的导师指点博士找到好的研究方向,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完成研究。
满足了上面两点,我觉得他就有资格充当博士生的导师,而不用去管他年龄是否够大,资历是否够老,年龄和资历都不应该成为阻挡人业内精英作为博导的障碍。博导好比三军统帅,纵观历史长河我们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三军统帅需要的是帅才而不是年龄、资历。
话一下又说远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天津大学新选取的这批“70后”“80后”博导们,把他们拉出来遛遛,看他们是否有资格够分量来当博导,看一看他们的成绩是否能压得住阵脚。比如精仪学院的几名新聘博导中,有三位出生于1978年,还有一位出生在1980年,
1978年出生的胡明列,是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的获得者;其他三位都是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978年出生的张浩和1980年出生的庞慰是一个科研团队中的两位带头人,他们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前沿的。试问这些人没有资格做博导吗?
正如天津大学校长说得那样,选聘博导当然要选优秀的人才,但是选优不是选资格,不是谁资历深就能当选博导,而要将某一领域中能力突出的人才选出来……博导要通过科研培养人,引领学生探求未知,而不是了解已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