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李东东《玉树参天赋》

(2010-05-05 21:20:40)
标签:

李东东

玉树参天赋

玉树地震

杂谈

分类: 社会杂说

读李东东《玉树参天赋》

    偶然看见一篇作者署名李东东的《李东东玉树参天赋》礼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文章,其文如下:

   青海有玉树,飞来白云边。巍巍名山宗,浩浩江河源。四野葱茏处,风吹草低,牦牛之地;五色斑斓时,雪映花繁,歌舞蹁跹。唐藩古道,遐时文成金城西去,汉藏执手,羌笛悠远;康巴新域,迩来粉壁朱墙东向,百代相谐,科学发展。

    时维庚寅,序属季春,三江之源,风云丕变。地动山摇,青天白日蒙尘;房倒屋塌,千家万户罹难。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大纛煌煌,运筹帷幄,军令如山。处江湖之远忧其君,铁骑莽莽,决胜千里,救民倒悬。旌旗指处,三军用命,时不过旬,兵发逾万。攀峰不畏高,涉险不畏难,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众志弥坚。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十亿神州,八方驰援。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少壮苍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辅车相依,共赴国难。人饥若己饥,人溺若己溺,济袍泽不惜倾囊,拯羸弱何惧艰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江山不可复识;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生死不离家园。壮举震古烁今,大义动地感天。最喜废墟书声琅,光照华夏青史五千年。

    黄钟大吕,盛世长歌。春去千魂归兮,秋来万姓平安。壁立千仞,玉树临风;海纳百川,三江溯源。神州有界,大爱无边;青海动地,玉树参天。更历春秋五度,再看风起云涌处,新校园,新家园。

    百度百科介绍李东东作品时还特意将这篇“礼赞”单列出来,称该赋文礼赞了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壮举震古烁今,大义动地感天”。但我读着这篇煌煌大作,有三点实在觉得越读越糊涂,不知道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李东东对玉树地震什么态度?毫无疑问玉树地震是国家的一次莫大灾难,是国家的不幸事是玉树的不幸事更是众多受难人民的不幸事,许多人被灾难夺去了家园、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为此, 421日天安门广场在例行的升国旗仪式后,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降半旗志哀;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降半旗仪式,深切哀悼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而李东东对此进行了彻底地回避,整篇赋文除了一句极其模糊的“地动山摇,青天白日蒙尘;房倒屋塌,千家万户罹难”跟地震直接相关外其余部分避实就虚进行了回避,诚然回避创伤是应该的,但是无视疾苦面不改色心不跳第故作高亢壮语的行径确实不可原谅的。

其次,李东东对抗震救灾什么态度?这一点可以从李东东文章行文结构以及赋文认知上反映出来,第一段写玉树的光辉历史,第二段写赴现场救援,第三段写国人捐救,结尾段畅想未来,通篇皆壮语,粉饰灾难,听着都刺耳,写的这些东西与玉树救灾何干?李东东对于玉树救灾情况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了解,根据报道玉树救灾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给救灾造成极大困难,救援设备、实施、人员难以进入,只能靠徒手救援,以至于很多人在黄金救援期间内没有被救援出来而失去了生机;而且玉树地处高原,外地救援人员高原反应厉害,不少人从原来的救援人员倒成了病员……看着电视直播报道,还有网络图片报道,实在是让人心酸,这个时候如果你真的面对着或者亲身经历着这可悲可伤可歌可泣的一切,都要害怕晚上要做恶梦,心想如果需要用这样的灾难来体现所谓的“壮举”“大义”,只会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发生,这样的“壮举”“大义”永远也不要有才好啊,又怎么会在这里放出那些空洞苍白的高亢壮语?

第三点不明白的是李东东这样装腔作势的创作赋文为哪般?有三点觉着别扭刺眼,一是别扭的所谓赋文体,二是那副做作的嘴脸;三是这文体和嘴脸背后的超越常人情感的人情冷漠。

但话又说回来,受伤的灾民们需要心灵的抚慰,救灾的英雄也需要礼赞,但却绝不会是李东东如此这般的礼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