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谁都可以蹭热一把

标签:
娱乐文化杂谈 |
一部《红楼梦》,谁都可以蹭热一把
提起《红楼梦》,每个读者都可以置喙几句,与鲁迅所说的“各家各看”相同的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匪夷所思的是,《萨士比亚戏剧》却也是同蛊一端。欧洲人天天在琢磨萨翁的经纶,而中国人也是日日说曹公的三昧,究竟谁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恐怕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奉为圭臬。
《红楼梦》穷其一生也不能研究个结果,原因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作者已经作故,这些都是死结。自十九世纪60年代起,被奉为红学大家的有胡适、周汝昌、冯其庸等,他们都有独到见解,但未免是隔靴搔痒,未着痒处,因为他们只能是考据而已,骨子里依然是读者,与吾辈读者一样,大多是自嗨成分,绝对不会摸到曹公的腠理脉络。
就拿脂砚斋来说,他可是最早鉴赏《红楼梦》一书的读者,但也是语焉不详,脂批:“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说得飘忽,那句话是真,那句话是假,也是闷葫芦一个。就连同时代、同宗亲的人都不能将《红楼梦》说清楚,更不要说后代人费尽心机了。而最能敷衍其说的只能是大话《红楼梦》一番,不过,诳语肯定不少,就像人人都可以谈鬼,毕竟世上无鬼,且谁也没见过鬼,而每一个人所说的鬼,都是鬼八道,换言之,谁都可以谈《聊斋》、谈《红楼》,谁都是独步,谁都是绝唱,因为拿不出证据来驳倒“一家之言”,鲁迅就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所以,就出现了后人的满纸荒唐言。
最滑稽的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探佚其原貌的噱头颇有市场。他一不是考古专家,二不是曹家遗脉,三不是文物大家,他凭什么就能揭秘这一千古谜案?如果不是曹公托梦,那他就是曹公转世,除此之外,都是野狐禅。《红楼梦》不需要求证,只需要造血。什么《红楼梦》原本是作者吊明之亡,借梦自传之说,也是后人的妄加臆断,至于《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所作,还存疑。
曹雪芹其实就是一个捉狭客,他留下了一部《红楼梦》,即是文化财富,也是精神包袱,遗累于后人,让后人陷入纷扰的争执中,一代代,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