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8)—护手双钩的由来

(2022-07-29 10:46:11)

护手双钩作为一种兵器,锻造成本比刀枪等常见兵器高得很多,所以很少成为军队的制式武器,相反在民间流传较广,尤其在清代中晚期,甚至到民国,形成诸多武术流派。

有一种说法:虎头双钩民间传说为清代抗清绿林好汉窦尔敦所创,因长兵器携带不便,同时又要求功用多能,采用钩、剑、四种器械组合而成,窦尔敦舞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远敌近取,势不可挡,虎背熊腰、虎头虎脑,世称窦为“虎头双钩铁罗汉”。

护手钩还有较早的说法,系明朝安徽凤阳人武符字殿章所传。武殿章系马上将。同一时期,大元名将扩廓帖木儿,蒙古族,马上将也使用虎天钩,曾经镇压红巾军。

要是按照流传至今的明清虎头钩形制来看,其不太适合马上作战。战马颠簸,握柄处月牙刃容易伤着自己或战马。见下图。

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8)—护手双钩的由来

笔者收藏的这把双钩的制式(初步断代为元末明初),似乎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马上将使用的双钩到底是什么形状。底部有月牙状条形护手,不开刃,马上作战不易伤及自身所骑战马及自身。见下图。

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8)—护手双钩的由来
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8)—护手双钩的由来

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8)—护手双钩的由来

总体说来,双钩是明朝安徽凤阳人武符字殿章所传,比较可信。因为目前兵器圈有一定数量明代遗存的双钩存在,这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明材料。

至于,清代绿林好汉窦尔敦使用的双钩,可能是一种由明代双钩演化而来的地面作战双钩。

另外,有一个困扰兵器圈子很久的问题,今天也不妨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那就是什么是“虎头双钩”?“虎头”指什么?从双钩的形状来看,其没有任何可以与“虎头”相关联的部分,如果单单指人(窦尔敦本人),也能勉强说得过去。当然,也有人指出:“虎头”是指握柄处的吞口,呈虎头状。这个解释是牵强的,因为多数护手钩是没有虎头状的吞口的。

因此,唯一可以合理的解释就是:长期以来,从民间传说和通俗演义不断演化,以讹传讹,“护手”变成“虎首”,“首”即为“头”也,也就变成民间里常用的叫法,“虎头双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