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传统刀剑收藏(1507)—浅谈明代宝剑的界定

宋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历史年代,北宋与西夏、契丹、蒙古之间的拉锯战持续不断。“契丹”的本意就是镔铁的意思,在古代镔铁是一种钢,镔铁做出来的刀剑非常的锋利,自古以来就有“吹毛透风”的美誉。契丹与蒙古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不断把域外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的成果,主要是冷兵器的制造材料与类似工艺引进东亚,比如大马士革钢。并通过边境贸易影响着北宋的钢铁冶炼技术,因此这一时期北宋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冷兵器制造,也持续走向了历史的最高峰,延续了盛唐的辉煌!
宋代的兵器制造也最为系统与庞杂,基本上奠定了明清刀剑形制的基础(元建国不足100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明清刀剑在形制上没有太大区分度,就算清代作为马上民族入主中原,对腰刀的形制有一定影响(注重弧度,同时尺寸变窄变短,便于骑行打仗),但对于中原文化的宝剑的形制影响不大。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藏友对明清刀剑的辨识不是特别准确。尤其是宝剑,比较迷信努尔哈赤龙虎宝剑的形制:大柄首,细圆鼓柄身。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明代宝剑的辨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下手:
1)剑身宽度,明代(包括之前)还以重甲为主,战场宝剑要有破甲功能,必需有一定的宽度作为材料强度和切割能力的保障。明代大剑宽度一般在3.5-4公分(不是绝对的)。
2)剑尖的磨损度。宝剑以刺杀为主,明代的宝剑剑尖普遍是圆形或扁圆形。这是与年代的久远再加上实用上的磨损造成的。清代中后期或民国的宝剑,剑尖角度比较尖,使用时间短,磨损浅有关。
3)剑身锻造工艺。明代的冶铁、锻造工艺进一步发展,冷兵器的制造也独步天下:这一时期锻打的刀剑硕果累累,不仅讲究钢质的精良,还追求锻打的精美。这一时期的旋焊刀剑可以碾压日本。好的明代刀剑,杂质少,光泽好,钢质纯正,刚柔相济,不易变形!
4)不要纠结三件套。三件套即剑挡、柄箍、柄首。很多你认为清代的形制其实是沿袭明代的,但是,明代的普遍厚重结实,“粗大明”不仅适用于瓷器,也适用于明代官造以及民间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