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住的小区紧挨着条大街,街那边每日都停着一溜小车,多的时候十几辆,少的时候也有六七辆、三四辆,没见划出白色停车线,可能因为此处位于二环外,警察也不怎么管。朋友告诉我,这些车都是“黑的”,专做我们这个小区及周边人家的生意。
“黑的”挺方便,我在拦不到的士时就打过好多次“黑的”。要说有点“遗憾”,就是车费略贵于普通的士,一般都一口价,不打表。我搭乘最多的是一辆白色斯柯达,车挺新,就我所知,这车价位超过了其他“黑的”。一般来说,“黑的”多为低价位车型,3、4万块或者干脆是个二手货,一则这样返本快,二则车子一旦被扣,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我好奇,这位车主为何要买一辆十几万的新车来做“黑的”。
车主是个小伙子,戴眼镜,胖园园的脸,一副很斯文的样子。打过几次交道后就知道小伙子姓何,80后,大学毕业便与女友从湖北来到这座城市,然后结婚,生子。两口子一直做光碟生意。一张光碟最低成本才六分钱便是小何告诉我的。小何说,如今这一行不好做了,妻子一个人就把生意打理得干干净净,他实际上已经失业了。小何说,本来也没打算买车,但妻子坚持要买。车子除偶尔送妻子见一回客户,更多时候被用来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闲下的时间一大把,看到小区门前停一溜“黑的”,便也加盟进去,想赚点钱养车或补贴家用,他说象他这样客串“黑的”的人不少。
有一回打小何的车,我真心赞许、羡慕地说,凭你们夫妻两个,这么些年便在长沙把房子、车子买下来,真是不简单。谁知小何听后哈哈大笑,说,大叔以为这房子、车子真是我们的呀,全是银行的呢,房子是按揭买的,车子也是,我们现在过的就是美国人的日子,五十年以后的钱都被我们花没了。
......,我一下无语。
马路对面那溜“黑的”从我家窗户望下去一览无余,小何的白色斯柯达特别起眼。年前,有一阵没看到小何的车,我就想小何可能换工作了,毕竟是客串。
但有一天,我在马路上又见到了小何和他的车,我问小何,有些日子没见他出来做生意干嘛去了。小何说,别提了,那天送客人去河东,上大桥时左边一辆车快速撇过来,在我的车头右侧狠狠蹭了一下,为此桥头被堵了半小时,搞得警察手忙脚乱。还好,后来划分责任,警察判定错在那辆车,并责成那辆车的车主负责帮他修车。不过,跑4S店耽误不少时间,往星沙来来去去的交通费也是小何自己掏的。
小何说,“黑的”没得干头,他不打算继续干了,蹭坏新车让他和妻子心疼得不得了,回想做“黑的”这些日子,钱没赚多少,倒是没少担惊受怕。毕竟说你不合法,万一哪天被警察或城管逮着损失可能更大。
果然,后来再没见“黑的”车阵里有小何那辆白色斯柯达。年前我听小何说今年会回老家过年,不知他们一家什么时候离开长沙的。
......
年早过完了,我回长沙有好一阵了。每天我仍会时不时朝窗户外望去,那溜“黑的”依然在,我心里却有点空落落的,我估摸这与许久没看见小何和他的白色斯柯达有关。我有时想,小何现在在做什么呢?其实他做什么都一样,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又帮不上他,即使仍做“黑的”也无可非议,在找个工作不易的当下,我觉得开“黑的”依然不失为一条生存之道,就象游走在城市里的小贩一样发不了财,只是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我记挂的是,如果见到小何一定要劝他,“美国人的日子”不能再过下去了。“美国人的日子”是以合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做保证的,这是个前提,比如说失业这件事,美国有个失业金补助制度,凡美国人只要失业了,不管有无积蓄都可申请失业金补助,一般补助期为6至9个月。估计有6至9个月缓冲期也该找到一份新工作了;此外还有个公共援助金制度,该制度专为低收入或无收入老人、残障者及无收入家庭而设,由各州政府按各地生活条件发放,申请者只需接受调查以证明有申领资格......等等。
发展最好的路径当然是拉动内需,在制止公款消费鼓励私人消费的趋势下,我想如今绝不只小何一家过着所谓“美国人的日子”,不少年轻人都这么过着。我承认我有点老,可能赶不上时代了,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小何和年轻朋友,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老年生活怎样过一直是我无法不思考、盘算的一个问题,如果真把五十年以后的钱花没了,老了怎么办呢?更严重的是,一直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掺杂着太多水分,繁荣背后掩藏着许多泡沫,如果大量房主、车主哪一天真付不起银行按揭了,这些房子和车子真就成了银行的,那会是个什么局面呢?
你不是生活在美国,你生活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就该好好过中国人的日子,量入为出,亦如你只能好好做“中国梦”,别做不现实的“美国梦”一样。
不知什么时候能见到小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