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董山峰:抛弃老围绕生产力转的窠臼

(2007-04-30 17:11:54)
分类: 业务
公司新闻:做生产力还是做生产关系?
《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董山峰
 

《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董山峰:抛弃老围绕生产力转的窠臼

 

    这次来我非常高兴,看得出来你们对这次研讨会特别重视,准备的也很充分。我开过多次会,还真没看到哪家报纸专门就经济新闻开这样的会,这种态度可能预示着贵报经济新闻马上要有变化。

     其实,金海表达的这些困惑,不是你们一家所遇到的,你在问我们,我还想问问你们呢!在这里探讨一些共性的东西,我想咱们的谈话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了。结合上述提到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于企业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条企业新闻甚至可以成为轰动性的东西,但现在要写企业报道就要尴尬了。报社里也要和企业搞好关系、广告、发行要靠靠企业,而企业给的稿件全是表扬稿,而编辑部说这稿子站的不高,群众不喜欢,所以记者也尴尬。《光明日报》和《工人日报》是的定位都是比较具体的,这一点上非常相似的,都是瞄准了某个特别人群,我们面向知识分子,你们面向工人。正如陆所长和几位专家讲的,都期望我们找到定位、扩大定位。咱们是工人,IBM的白领员工也是工人;《光明日报》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和一些自认为是的知识分子,那我们就要为他们说话。我们得有个主要定位和次要定位,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在这个宏观前提下,才能来探讨其他问题。

    企业报道模式找不到突破口,我想首先应弄清读者需要什么。拿《光明日报》举个例子,我们的读者并不都是搞经济、搞企业的,但是他需要企业新闻。如果抓了某个企业新闻,在更广领域空间内对读者是有影响的,哪怕至少是一点娱乐性和谈资。所以要打开思路,抛弃过去老是围绕生产力转,现在要上升到生产关系的层面,跳出企业希望我们宣传的生产力变化这个圈子来。其实,生产关系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包括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中资企业和外企的关系等,如果记者坚持这样写稿,我想他也会成为大记者,报纸的报道确实也会引起社会影响。

    民生经济新闻和民生社会新闻的界限在哪里?光明日报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区分不开的。按照刚才我讲的,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报道范围,要努力使报道的小空间反映更大的变化,要努力往更高层次靠,而不是将自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从领导管理的角度来看,领导是希望两个部门间有竞争的,有竞争才能出成果。我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从社会角度看经济”是非常经典的,但在写稿的过程中落实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一个人应该盯住自己的特色去发展,而不应老盯着别人碗里的东西,扩大自己完全不是为了抢别人的利益。从微观上讲,两个部门跑口上不重叠,写文章越洒脱越好,这是一种和谐的竞争。

    怎么调动记者写稿子?可能要从全报社的角度来解决。部门掌握的资源实在有限,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虽然做了一些改革,但有一点都没有到位,如拿一些小钱来调动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周、每月评些好稿子,但真正涉及到记者核心利益时,比如提职称,不是与这些稿子直接挂钩的。假如一个记者在报社公认排名连续三年居前五名,为报社干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就可以破格提拔,而不是等到五年后,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的改革可以为新闻界树立一个样板。这并不光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再说几点零散想法——

     第一,不管是光明日报,还是工人日报,要有一张报意识人家定了咱们的报纸,就不能让人家的钱浪费,应该满足人家的日常读报要求,不能过分强调一定给谁看,比如,知识分子和工人就没有重叠的地方?而依我看重叠部分能占90%,而且趋同的地方越来越多。

    其次,就是全服务意识,一张报纸的每一篇报道、每一句话都要想到为读者服务。除了政治新闻,做其他东西的空间也还是有的,完全可以想到读者需要什么、用什么方式告诉他,而不是分版次、喊口号式的服务。不过这涉及到各方利益,可能见效慢,但若长期坚持下去,这些记者也会受读者的欢迎和爱戴,也会是报社内受尊重的记者。

     我想说的另外一点是报纸的品格问题。做人讲人格,报纸要讲品格,大家刚才说的,都显现了真心真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亮点。除此还要讲究服务方式,这里就有站的高与低的问题。一个报纸的品格是经过长期才能体现出来的,坦率地说我们做的还不够,我相信你们应该做的好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