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微博秒杀
微博秒杀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11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专题] 后奥运营销展望谁将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

(2009-01-15 16:45:41)
标签:

杂谈

分类: 第一互动第七期

                        后奥运营销展望谁将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

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在盘点奥运给各自的表现和收获。除了央视等强势的传统电视媒体之外,网络媒体在奥运期间表现最为抢眼。网络媒体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能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成为受众与北京奥运间的全天候、无缝的对接平台。而其互动性更是让普通人有了在公共媒体中发表奥运评论和观点的机会,大大增强了信息传递的互动性,为全民提供了一个自由体验奥运和参与奥运的空间。

    那么在后奥运阶段,是不是新媒体可以更快更强地发展呢?谁将会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呢?看似很大的一个课题,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都让人们对其充满了期待。

传播环境发生改变

门户网站在奥运期间放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溢彩,我国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博客等Web2.0产物的兴起,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勃勃生机。奥运会期间,ChinaRank统计数据表明,新浪博客的日均用户数达到行业均值的3.6倍,是腾讯和搜狐总和的1.5倍,而峰值用户数和流量更是分别达到同比状况下搜狐的13倍和38倍,以绝对的优势将竞争对手抛诸身后。而且,因为相对高端、客观和理性,新浪大量的博文和评论被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引用。可以说,奥运期间新浪博客已成为重大事件舆论传播平台,网民已高度认可新浪博客的权威性及快速性,并以绝对的优势将竞争对手抛诸身后。

此外,在网民最为关注的奥运视频报道领域,新浪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网民的首选。央视市场研究(CTR) 89日到818日每天对国内128个城市网民进行的奥运会赛事收看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新浪网收看的用户平均比例为39.68%,稳居各大网站之首,而腾讯搜狐分别为35.56%22.88%。另据艾瑞咨询围绕奥运热点事件所做的在线调研结果表明,重大事件发生后,网友汇聚到新浪来并不是偶然现象。在奥运期间各次热点事件调研中,新浪的最经常访问率和首选率均居各网站第一。

[重磅专题] <wbr>后奥运营销展望谁将引领后奥运传媒时代

新浪博客日均用户数达到行业均值的3.6(数据源:ChinaRank

包括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络新媒体虽然暂时没有新闻采编权,但却拥有直达新型消费群体的渠道。毫无疑问,IPTV、手机彩信、数字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将利用自己良好的开放性、高传播度、互动性作为卖点来争取广告商。后奥运时代,新媒体将极有可能成为传媒时代的迅速崛起的力量,快速占领更多的地盘。他们表现出来的互动和引导传播的能力越来越强。

中国网络广告将进入全新时期

在之前,传统媒体的主要客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汽车、金融和快速消费品。目前资本市场的低迷影响了金融客户的广告投放量;而上半年汽车厂家普遍销售转差,在传统媒体上投入的广告额也相应大幅下滑。而鉴于中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宽带的发展,网络媒体的营销能力表现的越来越强,加上网络营销相对较低的成本及较强的可监测性,大量的广告商开始把自己的广告预算向网络媒体转移。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间32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互联网广告投放费用累计达3.2亿元,同比上升35%,这也是广告主普遍看好新媒体发展的根据之一。在新的传播环境里,网络媒体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势已经注定了新媒体走向强大的必然。

后奥运营销面临着新的传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企业进行营销传播,需要的不只是广告,而是争夺传播资源,增强传播力。在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方面,中国目前是最丰富多彩的,在这个新的服务领域,中国与全球真正实现了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经历了奥运的洗礼,中国网络营销服务模式变得更加成熟,而这也推动了互联网更好更快地发展。

对此,新浪首席运营官杜红有着独到的见解:奥运对新浪的整体营销来而,只是一个重要阶段。新浪营销的产品战略、渠道战略、服务战略、资源管理战略都是长期的。奥运之后新浪将沿着既定的策略发展市场……未来的营销不会是单向、告知型的营销,而是双向互动的营销。新浪将关注一些新的市场、新的营销模式,从长远来看,视频营销和社区化营销会成为热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