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中学今昔

标签:
游览资阳中学回忆资阳中学旅游杂谈图片 |
分类: 游记 |
离别母校资阳中学快六十年了,在进入大学第一期寒假曾伙同几个同学回到母校看望我们的老师,此后再没有回到母校。据说母校早已搬迁到资阳市区西郊,一直想去看看母校现状,六月十六日终于乘车来到资阳中学新校址,借助在该校工作的侄儿名号,能进入校区观光,幸甚!
从1906年建校开始,资阳中学曾数度易名,到1960年分别为资阳一中(在下西街)和资阳二中(上西街西)。到1961年初“教育调整”,资阳一中和资阳二中合并,正式命名为资阳中学。笔者所在的临江寺中学高中部撤销,压缩50%,我们高一剩余50的人进入资阳中学,编为63高四班。那时的资阳中学,高中每个年级仅四个班,约200人,算是全县的精英了(县内其它区已经没有高中),高中在原资阳二中校址;初中每个年级在原一中校址,到六二年再次压缩,初中每个年级好像留下4个班,全部搬到原二中校址,原一中教师成为学生宿舍。到高六四级,就只有两个班约一百人了!
资阳中学更名于困难年代,师生们也一起想方设法度过困难。我记得那时国家正倡议“满山青、瓜菜代”,学校的操场开垦为田地种南瓜和冬瓜,学校的空房都堆满南瓜和冬瓜,早晨临江寺豆瓣,中午南瓜(或冬瓜),晚上冬瓜(或南瓜),就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下饭菜;吃肉靠学校自己养的猪,大概一月可以吃一次肉;到六二年评三好学生改为评“优秀生”,要求政治表现好外,各科成绩都必须在90分以上。全校高初中二十几个班,仅评出10名,笔者有幸成为十名之一。给优秀生的奖励是每人三元钱,学校解释说三元钱比发张奖状更实用,因为可以解决一个月的生活费!
资阳中学正名于困难年代,但却是教育调整,狠抓教学质量的年代,也才有把三好生改为优秀生的特殊情况。更重要的是,从此再也没有把中学生弄去炼钢铁、参加农村大兵团作战的乱象。我们到高三时,教我的老师都是全县最好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我现在的学校四川大学,如语文老师帥建中、数学老师王国昌、物理老师陈立邦、化学老师谭立业、谭立勋、英语教师邱英华等。改革开放后,资阳中学名气大增,当我在四川日报看到有关资阳中学的报道,看到文中提到这些老师的名字,心情特别激动,也为自己是资阳中学的毕业生,曾受过这些老师的教诲而自豪。
光阴荏苒,转眼六十多年已过,资阳中学今非昔比。当我走进新校园,看到美丽的校园,宏伟的教学楼,体育场和游泳馆,有谁还记得当年资阳中学的模样?当我讲起当年的资阳中学,在那里工作的侄儿都吃惊地大瞪眼。
困难年代炼就了资阳中学 ,改革开放造就了资阳中学!重返母校,为母校 资阳中学点赞,为我毕业于资阳中学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