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慈寺位于成都高新区锦城公园内,与锦城湖一路之隔。我们游览完锦城湖后,穿过剑南大道中段,便来到城南名刹近慈寺。
(此图片来自网上,特向原作者致谢!)
近慈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曾几经损毁重建。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修近慈寺。乾隆十五年(1750年),星章大师将近慈寺培修为成都城南一大名刹。同治四年(1865年),慧思法师将近慈寺交由文殊院落云法师接管。光绪三年(1877年),文殊院法基法师、悟修法师再度重修此寺。清末民初,战乱纷起,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一度残破凋零。1937年,文殊院方丈法光法师将近慈寺给能海上师创办“近慈护国金刚道场”,上师先建说法堂、大威德殿及僧舍,
1938年3月率弟子正式进住。1940年建宗喀巴大师殿、藏经楼,1941年建护摩坛,1942年建沙弥堂,至1945年译经院完建时,近慈寺已是殿宇重重,一派兴旺景象,成为内地首创的格鲁派金刚道场。能海上师一生所建道场众多,但都以此为根本道场,后于各地兴办的其他道场,皆以近慈寺为楷模。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近慈寺,搭斋入寺的僧人有八百多人,常年香烟缭绕,法号不绝。暮鼓晨钟,木鱼声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
“WG期间,近慈寺的佛像被捣毁,译经院石匾被弃之地下。寺院被强行拆除,夷为平地,寺内所有的塑像、铜像、碑刻、经笈、艺术文物均荡然无存。僧人被分散赶下农村,加入农村社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1982年,在原近慈寺西面(现为剑南大道北段1166号)修建了“古近慈寺”,占地4.2亩,安置原近慈寺僧人。2006年10月,成都市宗教事务局批准古近慈寺作为佛教固定场所,并成立了近慈寺重建筹备组,选新址于原近慈寺遗址附近约200米处,寺名更改为“近慈精舍”。
能海法师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俗姓龚,名学光,字缉熙,四川绵竹县人。他早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有同窗之谊。后在川军任团长。从军不久,他辞职削发为僧,皈依
三宝。在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资助下,他带领能言善写的高僧十余人,仿效唐僧西天取经,从成都出发,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藏拉萨,皈依康萨仁波为徒。在西藏时期,他悉心学习藏语,钻研黄教佛经,历时三载。之后,他带着大量藏传佛教典籍回到成都。当时正值抗战胜利,在刘文辉的支持和鼓动下,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从浆洗街至石羊场,数万教徒和善男信女,燃灯捧香,献花供果,手捧哈达,顶礼膜拜,欢迎能海和他随带的圣经。这次的盛会,使得近慈寺和能海法师顿时名噪蓉城。
能海法师还曾参与解放军入川时,劝说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的义举,可谓识时务的高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