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虫与打屁虫
成都人有一个挖苦拍马屁者的人通俗词汇:琵琶虫,也称跟屁虫、屁眼儿虫。这特殊的方言词出于什么典故不知。但我知道,打屁虫是一种很臭的昆虫,有小指头那么大,会飞。这家伙如果爬在瓜果上,一定会落下难看的迹印,不仅难看,而且那痕迹不能吃,必须除掉。要去抓这种虫,得忍住那特殊的臭气。或许人们讨厌拍马屁的人,觉得他像打屁虫那样可恶的原因。打屁虫大小都差不多,但有绿色的,黑色的,麻灰色的,其特性都差不多。
不过,有一种打屁虫却不令人讨厌,还让人喜欢,就是秋天聚集在石头下的黑色打屁虫,人们常叫它琵琶虫,以示区别。这琵琶虫是否是平常的打屁虫变的,无考,在网上查不到,也未见有书介绍。
琵琶虫只有在秋天聚集在石头下,尤其是河边的鹅卵石下,在大雾天特别多,是抓琵琶虫或打屁虫最佳时期,有时在一个石头下回聚集几十个。由于雾大湿重,琵琶虫不会飞,只有乖乖的被捉。到中午雾散,它们都飞走了,没法抓了。抓打屁虫要用有倒须的竹篓,或可收口的布袋,把抓住的琵琶虫放在里面飞不出来。
琵琶虫是一种高蛋白的美食,炒来吃不仅味美,而且很补人。听老人说,吃了琵琶虫,晚上不会起夜了。不过要把那琵琶虫炒来吃,必须先放在温水里放屁,其实是让它排出体内特殊的液体,我们称之为尿。如果不排除,就会有怪味,很难吃。经过温水“放屁”的琵琶虫可以直接炒熟,放一点盐就可上桌;如果放一点干辣椒、花椒一起炒,味道会更好。至于餐馆炒的琵琶虫,花样就更多了!
琵琶虫是唯一生吃过的昆虫。吃时用手指挤它身体,它会像屙尿一样排出体内的液体。然后用手指挖出它脚爪下的所谓“海椒”,因一坨红色物质,有辣味而得名,然后生吃,味道很鲜。说起来有点可怕、恶心,真尝试时味道却不错。
吃琵琶虫不只是我们故乡特有的俗习,许多地方都喜欢吃琵琶虫。前几年媒体报道,湖北许多人下乡抓琵琶虫,高价卖到餐馆,成为饕餮者的“奢侈”享受。那报道引发了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特著此文。但不知为何把拍马屁的人成为打屁虫或琵琶虫。(图片来自网上,特向原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