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成都九眼桥的地摊

(2020-07-12 12:28:09)
标签:

九眼桥轶事

练摊

图片

  上文说到里昂的早市是规范化的地摊,于是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九眼桥的地摊。那时我家住在商校,离九眼桥很近,几乎每天晚饭后散步都要去九眼桥的地摊逛逛。

当年成都九眼桥的地摊

1988年,紧挨着老九眼桥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座半互通的立交,被命名为新九眼桥。新旧九眼桥两兄弟亲亲热热、挤挤挨挨并存了4年。新九眼桥接过了主要的交通功能,老九眼桥则被各种小贩占领,成为热闹的市集,地摊成为最深刻的记忆。

那是九眼桥地摊最繁盛时期,白天以劳务市场为主,每到黄昏,摊主们纷至踏来,在桥两边占一块地,铺上一块床单式的旧布,摆上要叫卖的小商品,以期赚几块钱。那是真正的地摊,什么东西都有卖的,最多的是日用小百货,旧书摊不少,也少不了卖小吃的摊点。

商校是成都科大(后来合并为四川大学)的一个教职工宿舍区,是以前商校的旧址,出其北门就是一环路,走几分钟就到九眼桥。作为一个教师,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地摊上的旧书,几毛或一两块多钱一本,经济实惠,我在那里淘了不少科技书,也淘了不少文史书籍和小说,至今记忆犹深。那时九眼桥的旧书摊,比如今草堂附近的送仙桥壮观多了。

那时不仅无业人员在那里摆地摊,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去练摊,原因各种各样。有一个如今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是,要基层单位各自想法创收发奖金,笔者当时是教研室主任,便想尽办法搞教学创收,没有机会去练摊,但我老婆的单位就亲身实践了一下。

我老婆也是基层干部,九眼桥附近一个制药厂的质检科长,她也得创收给下面的人员发奖金啊。没办法,她就带领下属到九眼桥练摊。本钱由她这个科长出,赚了钱发给大家,赔了本由她认,因此不敢下大本钱。在科里商量一阵后,决定去批发市场批发气球卖,每天派一个人去练摊,大家轮流转,个个有练摊的机会。

然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钱不是那么好赚的。那时候到处是批发市场,附近的宏济路、东门大桥附近都有批发市场,而且是批发带开零,卖的东西如果不稀罕,不适用,是不大容易卖出去,也赚不了钱的。他们的气球一天只卖得出十几个,赚不了啥钱。为了促销,他们把实验室的氢气装置带上,改卖氢气球。销售虽有一点改观,然而充了氢气的气球一不小心就飞了。算下来的利润与没冲充气时差不多。

他们练摊不到一个月,只得草草收场,最后剩下一百多个气球放在家里好几年,后来只得当垃圾甩掉。可喜的是,要基层创收发奖金的政策不久就废除了。我家不久又搬到川大校内,离九眼桥远了,不知那里的地摊何时消失的。但至今笔者仍怀念当年在那里淘旧书的情景。(图片源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

当年成都九眼桥的地摊

当年成都九眼桥的地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