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锅魁的传说锅魁与方言和川剧锅魁可夹任何食品美食图片 |
分类: 美食 |
四川锅魁类似京津的烧饼,与陕西可以当头盔的锅盔不同,所以四川的专业机构认定其名为“锅魁”,而不是“锅盔”。关于四川锅魁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但都相传为三国时诸葛孔明所创,一说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四川成都彭州到剑阁一带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准备北伐。为了不误战机,孔明命人将面粉制成烧饼一样的干粮,以便边行军边吃饭,那烧饼一样的干粮就成了锅魁!
相传最早的“锅魁”叫“锅馈”。据载: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助刘备火烧博望坡,回新野前令关羽带兵一千镇守博望。此时正逢秋旱,博望地高缺水不能煮食,关羽无以为计,派亲兵星夜赶赴新野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随即修书一封置于锦囊,令亲兵急马送回。关羽接到锦囊,急忙拆开细细一看,乃是当地一种面食制法,写道:“制此食物,当用干面,掺水少许,合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馈,香酥可口,适宜储存。”关羽立马令军士如法炮制,食之香不可言,于是士气大振。随后撤出博望时,关羽又令每人携带三日锅馈到白马河突袭曹军,反守为攻逆转战局。久而久之,锅馈就叫成锅魁,意为军中干粮之魁。
“锅魁”是四川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常常受到劳动人民的青睐,因而四川方言中免不了有锅魁的俗语方言。俗话说“挣干锅魁钱”,便成了他们为生计而劳作的口头禅。旧时成都俗语有“风大雨大,锅魁涨价”,以形容生活的艰难。在四川方言中,有关锅魁的谚语,最出名的莫过“吃混糖锅魁”。
“混糖锅魁”,指用面与食糖混合在一起烤出的锅魁。四川话中糖同音堂。“堂”在四川方言中有“店堂、饭馆”等义,如正在营业称为“开堂”,顾客挤满店称为“打拥堂”,将饭菜外卖称为“出堂”。因“堂”与“糖”同音,故引申“吃混堂(糖)锅盔”为“乘混乱讨便宜”之义。与“浑水摸鱼”、“吃欺头”、“吃巴片”意思相近,但不等同。
四川人做锅魁称为“打锅魁”。为什么叫打?很可能与制作过程中,要常用擀面棒敲打面板有关。这种敲打声悦耳动听,有人比喻像敲木琴,给做锅魁的人一种音乐享受吧?!实际上敲打案板,有敲掉擀面棒上的面粉功用,因为擀面棒不干净是不好用的。打锅魁分为和面、打饼、煎饼、烤饼四个工序,会做面饼的人都知道,网上也有视频可看,笔者不必在此饶舌。
打锅魁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有一折川剧折子戏叫《打饼》,把四川人做锅魁的过程艺术再现。这折川剧讲的是武松回兄家看望哥哥武大,谁知只有嫂嫂潘金莲在。潘金莲给武松演示他们做饼的过程:舞台上什么都没有,全靠潘金莲双手凭空演绎,把打锅魁过程演绎的唯妙唯俏,叫人赞口不绝!这是川剧名旦、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的拿手好戏,令人百看不厌。笔者曾著文说看了此戏,觉得潘金莲勤劳可爱。水浒中武大郎做的是“炊饼”,相当于烧饼,在四川称为锅魁。潘金莲表演完制作全过程后,还来了声叫卖:“红糖锅魁,椒盐锅魁!”引来满堂喝彩!
有兴趣者可从下面链接观看陈巧茹演的《打饼》精彩片段,一举一动简直传神_好看视频https://haokan.baidu.com/videoui/page/videoland?context={"nid":"sv_8843522837570694547"}
如今四川,尤其是成都,最流行的锅盔吃法是夹馅锅魁。夹馅锅魁选用白面锅盔,从边缘用刀将锅魁剖开一个大口,将馅填入其中,有点像汉堡或三明治,只不过锅魁没有全部剖开。填入锅魁里的馅多种多样,比如填入卤肉,称为锅盔夹卤肉,简称卤肉锅魁。根据馅的不同,有回锅肉锅魁、粉蒸肉锅盔、夫妻肺片锅魁、耳片锅盔、凉粉锅盔、笋丝锅魁、大头菜丝锅盔、泡豇豆锅盔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夹。有人说,在四川,锅盔可以夹一切;有人说,四川人用锅盔,夹起了全世界;换句话说,四川锅魁夹天下!
为什么夹馅锅魁如此流行,如此受欢迎?因为这是品尝四川美食最简捷、最经济的办法!其馅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麻辣有椒盐,夹的大多是四川特色食品:你想吃夫妻肺片、又想吃四川锅魁吧?!买一个夫妻肺片锅魁就解决问题,价格不过十元;想吃四川回锅肉或卤肉吧,去街边买一个回锅肉锅魁或卤肉锅魁就行,而且几分钟时间就搞定,这比肯特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方便,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四川美食!不仅四川人喜欢,外省人喜欢,就连在成都的老外也喜欢!笔者在悦来茶园喝茶时,到中午不想去餐馆点菜,就到临近的盘飧市外卖窗口买一个夫妻肺片锅盔或卤肉锅魁,回到茶园慢慢享用,吃完后慢慢品茶,一顿午餐最多十元钱就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锅魁专卖店。其中有一家其乐锅魁,在春熙路和青年路等许多街道都开有外卖店,卖的夹馅锅魁有十几二十种,都是成都最流行的品种,顾客往往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不过不要担心,那些服务人员心灵手巧,技术娴熟,几分钟就会排拢拿到你喜欢的锅魁!













(图片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