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一个“杀”字了得

(2018-04-04 02:21:05)
标签:

四川方言

杀字闹出的笑话

杀割

杀馆子

娱乐

分类: 民俗

四川方言诙谐幽默,也不乏生猛海鲜之词语。一个足球场上助威的口号“雄起”,曾喊响神州大地,已不是方言土语,也不是球场用语,几乎成了鼓舞斗志的公用普通话了。但四川方言中有一个最通俗的字,却比“雄起”更加霸道。这个字就是最有四川特色的字眼,“杀”字!

1,四川人钟情的“杀”

  四川人对“杀字的理解,远飞新华字典里的解释的。其含义之深邃,不是一般外省人能理解的。简单的如一些川剧的剧名,比如:《杀桥》,是将柯宝珠打下御河桥,而非把桥整垮;《杀船》,是恶人萧方在船上杀人,而不是把船整烂了;《杀庙》,是韩琪奉陈世美命令去庙中杀秦香莲母子,并非把庙子毁掉;《杀楼》,是指武松在狮子楼杀西门庆等,这些剧目的杀字,看过戏后都能理解。

如果仅从发音来看,有一个四川方言词语叫“杀片儿孩”,与之连带有“杀拖孩”、“杀孩子”,令外省人觉得毛骨悚然。但四川人说得很顺口、很自然,觉得很有韵味。因为四川方言中,“鞋”发音如“孩”,杀片儿孩,其实是拖鞋的土语。至于“杀拖孩”、“杀孩子”,就是“穿拖鞋”、“把鞋子当拖鞋穿”的意思。但这里的“杀”,并非杀死、弄死,而是“穿”的意思。比如有人描述512大地震的情形:当时我正在睡午觉,一下被整醒,知道地震来了,于是打起个光胴胴,只穿条摇裤儿,穿起杀片儿孩(鞋)就往外跑

既然这里的“杀”,是穿的意思,为啥不说穿呢?因为这不是正规的穿,四川人把不正规穿鞋叫“杀”,即把鞋后跟踩下当拖鞋穿,叫“杀鞋子”。这“杀”,即可当动词用,有可当形容词词用,如上述“杀片儿孩(鞋)”。至于为啥用“杀”字,就无法考究了。

  四川人妙用“杀”字,可以说用得活色生香,有的用得生猛海鲜,还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四川方言中的“杀”,最具特色的还是“走”、“去”“干“的意思。比如:下面流传颇广的四川方言笑话,笔者在以前已介绍过。此笑话流传近十年,还在不断修饰完善:

两个四川人在奥运会前到北京旅游,由于不认得路,便在公车上看地图,商量观光路线。甲提议说:“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中南海”。

还没有等到乙表态,他俩就被首都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到公安机关。“杀到天安门、杀到中南海?那不是恐怖分子是什么?!”幸好群众举报及时,否则会在首都闹出大事来。两个四川老乡有口莫辨,足足交代了三天,说明四川话中的“杀“,是直走的意思。情况才被弄清楚,算是误会,被无罪释放出来。

这两人从公安机关出来后,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来往行人黯然无语。乙忍不住说:“你咋不开枪(腔)喃?”甲说:“你都不开枪(腔)我咋敢开喃?”话音刚落,又被扭送进了警察局。经过了好些天的折腾,才弄清“开腔”并非“开枪”,最后还是被放了出来。

这次出来,两人囊中羞涩,甲说:“看嘛,子弹都没求得好多了,我们得想法去搞点子弹。”

乙说:“管它那么多,现在还有点子弹,该去杀馆子了!”

话音刚落,两人第三次被扭送进了警察局。最后公安终于搞明白了,此子弹非彼子弹,而是指钱;杀馆子并非去杀人,而是去吃饭。公安知道是方言闹出的笑话。但为了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出了一则通知:不允许四川人近期到京旅游!

            2 “杀割”考

四川方言中特有的一些词语,不是都能用恰当的通用文字写出来的。比如四川常用的一个表达结束的词“sa go”,以写成都方言小说出名的李劼人写成“煞果”,也有人写成“煞阁”、“煞割”、“煞隔”等。其实,这个词应该写成“杀割”。而且,这个词原来并非四川方言独有,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明代中叶的一首散曲,作者不是四川人,是在嘉靖初年“大礼议”中,站在四川状元杨升庵对立面、开国功臣之后的郭勋。此人政治品质不值得赞赏,却有些文采。他在《粉蝶儿·健林》中,就用到“殺割”一词(下面引用的散曲使用的是简化字):

从今以后休来害我,似这般一时间受到,到勾俺十日消磨。今番痛犹闲可,庆官酒怎的杀割。

   这里的“杀割”,就是结束、了结的意思。为啥将结束、了结说成“杀割”呢?无据可考。笔者推测,人或动物被杀、被割(古时有剐刑,一刀一刀地将人割死,即所谓‘千刀万剐’),了却一生,即一生结束。或许,杀割的词义从此而来。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词没有在其它地方流传,只在四川传承下来,其意思与几百年前相同。有人认为,该词是元末明初明玉珍入川带来的,或移民带来的,但无可靠文献考证。但由此可知,写成“煞割”、“煞阁”、“煞隔”都不对;写成“杀割”,才是这个四川方言词语的正确写法。

           杀馆子及其它

另外一个“杀”字代“走”、“去”的用例是“杀馆子”。可以说在此词中,四川人把“杀”字用得生猛海鲜。四川人上街吃饭,喜欢说成“杀馆子”。如一人说:“走,到哪个馆子去杀一顿!” 于此,“杀馆子”的一个“杀”字,把人本性中的饕鬄快活之情宣泄殆尽。到馆子里去,像江湖杀伐一样吃饭,虽然未必是山珍海味,或大鱼大肉,也吃喝风生水起。吃饭因这个“杀”字而陡然生动。

有个段子说:外地朋友初到成都,到吃饭时间,我拉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豪气的四川话:

“兄弟伙,走,杀馆子去!”

朋友纳闷:“你们四川人怎么动不动就要操家伙,拿刀砍人啊!”

“不是拿刀去馆子杀谁,这是四川方言。”我笑着说,“ ‘杀馆子’就是下馆子,去餐馆吃饭的意思。”

 “吙,你们四川方言太生动,把吃饭都说得像打仗一样!”朋友笑着说,“为啥用‘杀’字呢”

“为啥子用这个凶险的“杀”字来说吃饭,我不清楚,瞎猜起来,是不是进一趟馆子吃正餐不容易,需要用个“杀”字来激励自己,免得临阵脱逃?比如我们那一帮以前讨论行进路线和方位,也喜欢用“杀”字——“先杀到九眼桥,然后再拐弯一直杀下去,就杀到望江楼了”。

“其实,关于“吃饭”,在四川就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在达县、宣汉把吃说成‘qie’饭或‘qia’饭,威远人称为‘qi’饭,都江堰则说‘ca’饭,温江、郫县、新都一代就成了‘chir(吃儿,拼读)饭,仁寿等地说成“gan fan”(干饭),在万源的河口一带就说成“jia bong”(夹甏),吃稀饭叫“jia mi”(夹米),不晓得这个四川方言的,还可能误以为是说国家机密呢。不过,在吃饱喝足之后,千万不能像北方人那样豪爽地问一句‘吃饱了没得’!”

“为什么?”朋友问。

“因为在成都话里,‘吃饱了’,是说一个人吃饭时死吃烂胀,傻吃傻喝的意思。这一问,那杀馆子的快感也就消失掉了。应该说:‘这一顿杀得过瘾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