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奇谈18,鱼凫国及其传说

标签:
古蜀鱼凫氏古城遗址鱼凫王墓传说故事文化 |
分类: 人文 |
关于鱼凫氏的记载,最早是《三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渔妇即鱼凫,古通假字也;《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
考古专家曾认为,鱼凫建都在今天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流传了四千年,有关鱼凫的传说故事也流传了几千年。
2,鱼凫架桥
传说温江万春镇境内有条马坝河,在古时候非常大,河宽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见底。那时,河的南北两岸有两个王国,百姓们都靠打鱼为生。在南边的这个王国里,有个中年人,既聪明又勇敢,渔民们都很佩服他,就拥戴他当了打渔头。但这个王国的大王凶残贪婪,捐税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恼火。打渔头也忍不住了,心一横,带领老百姓推翻了那个大王,重新建立了一个王国。因为大家都是打鱼的,打鱼要用渔网、鱼叉,还要靠喂的鱼老鸹下水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叫鱼凫国,那个打渔头当了大王就称为鱼凫王了。
从此以后,渔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鱼凫王的心也越来越大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手下有人对他说:“大王,不如把河对面的地盘抢过来吧!”鱼凫王听了就召集人马,悄悄地开始练兵。一天晚上,突然就打过河去了。河那边的人还没有弄清楚是咋回事,就输了。鱼凫王打了胜仗,接着又把现在郫县那边的犀浦、花园、德源占了。
鱼凫王每次回来,路过马坝河,都要在河边休息,所有的马匹就跑到河边喝水,一喝把河水都要喝干。
后来,鱼凫王打下了彭州,又带人马去打绵州。绵州那边十多个小王国联合起来对付他,鱼凫王这回打了败仗,带起人马丢盔弃甲地逃,后面追兵跟着撵,直撵到马坝河边。当时马坝河边又没有渡船,鱼凫王急得没有办法,谁知正在他危急之时,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一下子飞来满天的鱼老鸹,浮在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桥,他们赶紧从这桥上跑回去了。等到追兵撵拢,鱼老鸹又飞了,没法过河,只有退兵。
后来,鱼凫王一来为了感谢鱼老鸹搭救之恩,二来为了方便两岸百姓的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就叫鱼凫桥。
3,封树定界
鱼凫王因鱼凫故都(今成都市温江区)土地上种植的柳树地域最广,易成活,易识别,好看且独具风格,便以柳树作为鱼凫古城的疆界。古蜀人开始广植柳树,春天伊始,万树吐绿,柳丝摇易,万柳迎春。因此,今天的温江城区也叫柳城。
4,大战饮马河
鱼凫王在温江建都以后,为了扩大疆域,又带领一些人到湔山去种他未下山前开垦过的土地。这时,川西坝上出现了另外一支人马,为首的叫獠仡子,勇猛剽悍,不知是从哪里打过来的,他趁鱼凫王不在国中,攻占了鱼凫城。
鱼凫城北面有一条河,鱼凫王时常到河边放马饮水,大家都叫它饮马河。鱼凫王得到獠仡子攻占鱼凫城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人马赶回国来。刚到饮马河边,鱼凫王想出计策,命令他手下兵卒,装成老百姓,晚上在河边烧香点蜡,大声呼喊:“鱼凫王呀鱼凫王,你快点回来吧!獠仡子的人马都打过来了!”
獠仡子听到呼声,以为鱼凫王真的没有回来,就叫他的人马连更晓夜凫水渡河,想再占领饮马河北岸土地。哪晓得刚刚渡了一半人马,鱼凫王的队伍突然从河边冒了出来。鱼凫王一声令下,只杀得獠仡子人仰马翻。獠仡子昏昏浊浊就打了败仗,只得收拾残兵败将,朝南边逃跑了。
鱼凫王这一仗大获全胜,非常高兴,回到鱼凫城后,立即下令奖赏:官兵酒宴三日,战马放饮三天。
5,鱼凫遗址
鱼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考古证实:该城距今约45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柏灌王墓在寿安乡,鱼凫王墓位于寿安乡火星村,俗呼“大墓山”,距新修的温玉路约200米。清乾隆《温江县志》、嘉庆《温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载:“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传为鱼凫王陵”。1985年7月,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坐南向北,单冢墓土冢,长85米,宽62米,墓高5米,占地3千多平方米。解放后,由于当地农民开荒生产,墓周已成田地,在鱼凫王墓北约1公里处,原有鱼凫王妃墓(俗呼“小墓山”), 现已成平地,但较周围略高,遗址隐约可辩。(图片来自网上,特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