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蜀奇谈 3,二郎治水的故事

(2017-09-24 15:09:01)
标签:

发明治水工具

制服逆龙

文化

李冰父子治水的传说故事很多,关于其子二郎治水的故事也不少。这些传说从汉代开始,逐渐增多,并开始神化二郎,成为二郎神的原型。

1,二郎发明修堰的尖尖锄

 李冰带领人挖离堆,几年没挖开,气惨了,夫人也气得来快不行了。二郎劝说:“妈,你不要焦虑,儿有办法。”二郎不信挖不开,抢起山锄去挖,手震出血了,锄头碰起火星,石包上才只有一点白印印,二郎没想出好办法,坐在石包上歇息。

这天,一个老妈子赶场回来,买了一背小鸡、小鸭在岩包上喂。老娘子撒把米,有的米粒滚到岩缝里面。小鸡嘴尖,啄出来吃了;鸭子嘴扁,嘴壳碰得响,一颗米也没啄到。二郎看了,一拍大腿道:“有办法了!”他跑到铁匠铺,叫铁匠照着鸡嘴壳,打一把尖尖锄头。打好了,拿去岩石上一坳,石块轻轻就坳动了。这下,他派人赶着打尖尖锄,发给修堰的人。他命人在岩包上先架起火烧,然后泼水,让石头裂缝,再用尖尖锄,啄的啄,坳的坳,几年功夫,离堆就凿通了。自那以后,修堰的人都离不开尖尖锄了。

  2,笼兜的来历

二郎带人用石头堵河水,堵了半天,倒下河的石头尽被水冲起跑了,泡儿都没冒一个,他气慌了。那时候,河工背石头用的是竹蔑条编的尖背篼。这天,一个河工背上石头,背拢河边一,石头没有出来,却连人带背篼滚下河去了。几个会水的“水鸭子”把他捞起来,石头却依然还在背篼里没冲走。二郎看在眼里,心里想出一个办法,叫人编些大尖背来,装满石头又拿簚条缠紧,然后推下河去石头就生根了。又说上游冲下来一个鸡笼,侧边有洞,叫人捞起来,用它装石头,然后推下河,石头就冲不走了。二郎大喜,叫人照鸡笼样编竹笼,它既像鸡笼,又像背篼,二郎叫它“笼兜”,从眼孔里塞石头,这就是防洪修堰用的笼兜了。

  3,杩杈的由来

五黄六月,涨大水了,大水冲垮河坎。二郎想如何把水堵住,想不出好办法,因而他很焦心。一天,二郎吃饭都还在想这件事情,妈妈喊他洗碗,他急急慌慌把筷子朝锅头一甩。筷子上面巴了些面条,有三只筷子沾来杈起,立得稳稳当当的,其他筷子蓬在侧边,码成几个杈。二郎一看,有了门路,丢下筷子,跑到河边。堰夫正在捞河杉磴子,二郎喊他们捞些巴适的杉木,三根一攒,用蔑条绑好,脚底下绑上横木,运到河里需用的地方,连成一窜,再用杉条子在迎水面铺起,密密麻麻地铺好。看了一看,还挺稳当,他又叫人拿了些捶笆,铺在前面,迎水面倒上黄泥巴,水越冲,泥巴压得越紧,用这个方法,把河水截住了。后来,人们就用这种办法,绑三杈杈木架,码成一串来截流堵水,并把它叫做“杩杈”。

4,二郎擒恶龙的传说

民间传说,古时的岷江中恶龙为害,李冰的儿子二郎带领眉山七圣去降龙。一场斗恶下来,七圣和猎狗哮天犬全部战死,恶龙也身负重伤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见了恶龙的踪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儿子,为了促住恶龙来到此地,就对他热情接待,烧好了面条请他吃饱肚子。

不久,化作人形的恶龙也来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饥。老婆婆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条恶龙,也煮了一锅面条让它吃。谁知,面条到了恶龙的肚子里,都变成了带铁钩的链条,将恶龙从肚子里锁起来,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还有李二郎坐过的屁股印,和恶龙打滚的“滚龙槽”这两处遗迹。

另外一个传说更完整:孽龙跑到青城山王婆岩,它肚子饿慌了,看见路边有家卖面的小店,孽龙变成个游山大汉,走进店内,求卖面的老太婆给他下碗青城甜水面。老太婆满口答应,很快端来。孽龙三扒两下吃完面,还想再吃一碗,突然肚子大痛,它才知道中计了。此时,二郎刚好追来,孽龙一急,吃下去的面条全都吐出来了,仔细一看,吐出来的哪里是面条,而是一根铁链,一端卡在孽龙的喉咙管,直勾在心上。原来老太婆正是前来相助二郎的骊山老母。孽龙狂奔而出,滚到沟边。二郎抓住铁链一扯,孽龙现出原形,用尾巴一扫,在岩边扫出一个玉光水滑的痕迹,就是如今叫做“龙滚边”。最后二郎押着孽龙来到伏龙潭,锁在铁柱上,叫它吐水灌田。百姓后来在离堆上修起伏龙观纪念李冰父子。

李二郎制服逆龙的传说将二郎神化,后来二郎变成“灌口二郎”杨戬,传说杨二郎的原型就是李二郎,以致都江堰“二王庙”中,二郎神的塑像比庙主李冰还显赫。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璋在二王庙内见二郎神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配享,乃发出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无紊欤?!”为何造成这样之紊乱,其缘由颇多,待下文再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