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蜀走出的第一个文化名人——苌弘

标签:
苌弘简介苌弘化碧孔子问乐历史 |
分类: 历史 |
前段时间在成都参观了几个博物馆,对古巴蜀史有了更深的印象。据考,古蜀时期并无文字留下,只有那个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巴蜀图语——象形文字。有人认为古蜀国到开明王朝,都是没有文字的“蛮夷之地”。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从古蜀国走出了颛顼、大禹这样的伟人,在春秋时期(相当于古蜀开明王朝时期),蜀中又走出一位文化名人,他当然不会是司马相如,而是离成都近一百公里的资阳人苌弘,只不过有关的历史记载相对少而已。此外,记载古代神话及地理的《山海经》,被认为大多记载的是古蜀地的事。因此,关于古蜀文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苌弘被称为孔子之师,在所谓蛮夷之地居然走出这样一个大学问家,奇哉!
苌弘,(公元前582?一前492)字叔,又称苌叔,四川古资州人(今资阳市雁江区,即以前的资阳县城)。《华阳国志》记:苌弘蜀人。唐《元和郡县志》、《资州图经》、《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后人以“苌弘化碧”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
苌弘是“以方术事周王”之贤士,在周王室大臣刘文公手下任大夫一职。《淮南子》载:“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高诱注:“数,历术也。”说明苌弘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礼战事等做预测,对自然变迁、天象变化进行预报和解释。司马迁把他写进《史记·天官书》,作为天文学家录入该书。苌弘在周王室做事,为王室效力达五十年。
苌弘学识渊博,《淮南子》是这样描述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孔子曾专程拜访求教。故苌弘又被尊称为孔子之师。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洛邑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时,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音:xuān zhì。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笔者注)?”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资阳雁江区(即原资阳县城)沱江边的苌弘广场,即为纪念苌弘而建。那里有一雕塑,即孔子访苌弘的雕像:孔子在老师苌弘的故乡不敢坐,须彬彬有礼地站着。苌弘桌旁直立端坐,仰望孔子,举手空中,张嘴而言之势;孔子站着,身后空椅,左手下垂,右手抚胸,双目炯炯有神看着苌弘,俯耳恭听之势。
苌弘忠于职守。他在王室任职期间,国家已经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局面。为极力辅佐周王,维护王室的尊严,苌弘巧妙地运用自己精通的“方术”为周王寻找统率天下的依据,从而达到控制各诸侯国的目的。《史记》、《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如《史记·封禅书》载:“是时,苌弘以方术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苌弘通过设射“貍首”,借助鬼神之力,要求诸侯国服从周天子,奉行上天的旨意。
为避王子朝之乱,帮助王室摆脱困境,苌弘和刘文公商定在瀍水以东的狄泉附近扩建成周城。《国语·周语下》记载:“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成周,为之告晋,魏献子为政,说苌弘而与之,将合诸侯。”由于周王室财力匮乏,苌弘四处游说,争取到晋国和其他诸侯的支援,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苌弘的学识、忠诚和治国之道,并没有赢得应有的回报。公元前492年,晋国发生了大夫范吉射和中行寅叛乱事件,苌弘的上司刘文公与范吉射为世代姻亲,为达到削弱晋国实力、辅助王室的目的,苌弘暗中为范氏出谋划策。内乱平息后,晋卿赵鞅以此为借口要征讨王室。
周敬王是依靠晋国的支持,才登上王位的,他迫于压力,为息事宁人,讨好晋国,下令杀了苌弘。忠心耿耿的苌弘最终做了“替死鬼”:
公元前497年8月,范吉射跟中行寅合攻赵简子,拉开魏、韩、赵三家分晋的序幕。鉴于范氏与刘家世代姻亲,关系密切,中行氏和范氏又是通家之好,苌弘为了宗周的前途,乃以周朝名义帮助他们,把王室田税也让出一些。
公元前493年9月,苌弘让郑兵护送齐国粟子给范氏。赵简子在途中偷袭,击溃郑兵,劫走军粮,在戚誓师,大败范氏、中行氏。接着,唆使晋大夫叔向到周,多次密会苌弘,造成关系诡秘的假象,然后率师逼周。兵临城下之际,周敬王得到叔向伪造的书简:“苌弘对叔向说:‘你起晋师来攻周,我废刘氏另立单氏。’”周敬王信以为真,万分震怒,杀心顿起,下令杀苌弘。。
苌弘遗著《苌弘》15篇,惜已无存,其言论散见《左传》《国语》《孔丛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后人筑祠祭祀他,并自战国以迄民国,流传了他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一说他因范氏、中行氏之乱放逐归蜀,自恨回天无力,剖腹自尽;一说是被周人车裂而死;一说是赵简子派兵入蜀,将他胣刑而死(胣,读作chǐ,意为剖肚后拽肠子)。,乡亲们感于苌弘殉难之惨烈,把他的血藏在匣中,三年以后化作青绿色的美玉,璀璨夺目,光照人间。这个故事形成典故,左思写《蜀都赋》,关汉卿著《窦娥冤》,秋鉴湖作《对酒》诗,孙中山挽黄花岗,柳亚子悼李家钰,都运用了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苌弘的赤胆忠心为历代人所颂扬。战国著名思想家庄子是这样评价苌弘的:“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贤,而身不免乎戮”(子胥靡,是指“靡”刑罚,指伍子胥沉江后尸体腐烂)。
清人张汉为苌弘墓题诗曰:
贰被忠臣墓,先师访乐人。
三年消碧血,万古化清怜。
地下追彭化,天中重鬼神。
如何薄西路,抔土冥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