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蜀王短命,短命蜀王成仙
(2016-08-10 12:01:30)
标签:
历史与传说蜀王李弘与张育老君化身文昌帝君由来历史 |
分类: 杂谈 |
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并不止十六国,据统计有大大小小七十多个小国家,只是史官选择了十六个比较大、存活时间比较长的国家而已。其余五十多个小国,存活时间短,微不足道。但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短命小国中,却有两个十分有趣的巴蜀王朝,一个是蜀王李弘,被尊为太上老君转世,可悲的是这神仙转世的蜀王只存活两个月;另一位在东晋时期的蜀王张育,并没有自称是神仙下凡,死后却阴差阳错成为大罗神仙——文昌帝君。
短命蜀王李弘是太上老君化身?
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东晋晋废帝太和年间四川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李弘,在成都称帝,年号凤凰,共存活两个月。另有记载说成汉宰相范长生之子推举李雄后人李弘为蜀王,此说法不足信,因为范长生之子范贲自己就是成汉末帝,李弘登基时早已死。此外,《魏书》、《宋书》、《南史》还记有多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李弘起义。正如北魏道士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
收录于《正统道藏·正一部》的《老君变化无极经》中提到:“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口弓,居在蜀郡成都官。”这段经文说的是,老君西出化胡后,因道法日益兴隆,遂又在蜀地化身下降,以“木子”为姓,以“口弓”为名讳,即化身名为“李弘”的一个人,再度于世间显教。
在早期的道书中颇有些关于“李弘”的记载,且多把此人神化,甚至吹捧到和老君同样地位的神仙。尽管这一名号始出于道教,后来却又被民间起义借用,历朝历代以“李弘”名起义之事不绝。《老君音诵诫经》中提到:“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道者众,称名李弘者岁岁有之。”
从西晋到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和后秦,都有关于“李弘”起义的记载。由此可见,李弘应确有其人,其组织教民的地点是在巴蜀地区。但后世借李弘之名而发动起义,应是看重其在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称李弘为后圣帝君,是老子化身,亦是假托太上老君之名而有目的地形成某种政教一体的组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化身的李弘却成不了大事,当了两个月蜀王便夭折了!在史书上只留下只言片语。
蜀人张育神乎其神,不在于他自称蜀王,而在于他死后阴差阳错地成为大罗神仙。据有关记载: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即如今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张亚子合并张育,成为后来为读书人膜拜的文昌帝君。所以说这蜀王张育在位很短,不值得关注,但这文昌帝君却不得不关注一下。但史料称张亚子生于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出生于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下。若张育与张亚子是一个人,其自称蜀王时应该已87岁,显然两者并非一人。两者合二为一,老百姓觉得省事;追封越来越高,是统治阶级为自己的利益。为此张育阴差阳错成为读书人膜拜的文昌帝君,且不有趣!?
据文献记载:公元373年,前秦占领益州。公元374年五月,张育自称蜀王,与杨光起兵二万人,联兵巴獠酋长张重、尹万的一万多人,进围前秦拥有的成都。前秦天王苻坚派镇军将军邓羌率军五万讨伐,张育派使者向东晋请求援军。东晋的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率军叁万攻垫江,打败前秦的姚苌。
六月,张育改元为黑龙。七月,张育、张重等人争权,内讧。前秦杨安、邓羌打败张育、杨光,张育等便退守绵竹。八月,邓羌在涪西打败晋军。九月,杨安在成都以南打败了张重、尹万,斩首士兵二万叁千人,张重战死。同时,张育、杨光被邓羌攻杀於绵竹,益州又归前秦所有。由此可知,张育从称王到战死也只有几个月时间。至于他效忠东晋而战死的事迹,似乎也不太伟大。
《辞海》梓潼帝君的条辞是这样说的:“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故从元代起将文昌奉为帝君,才有文昌帝君之说。
这就是张育为东晋战死的史实,但后来张育与张亚子合体为一,变成后来各朝皇帝推崇的“文昌帝君”,完全是个误会,短命蜀王张育生前绝没有想到。有关详情,可参阅笔者博文: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_民俗四川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0be890102w9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