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吃新贵之黄伞肺片
(2016-06-07 09:03:31)
标签:
成都名小吃黄伞肺片由来黄伞巷的故事美食 |
成都小吃新贵之 黄伞肺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都出现一些新名小吃,如二姐兔丁、红星兔丁、黄伞肺片、双流兔头、白家肥肠粉等等。这些名小吃新贵之所以在名小吃云集的成都闯出一条路来,就在于创始者秉承成都老名小吃的特点:平民食材,成本低廉,价格公道;讲究色香味俱全,适合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的口味。比如那时期出名的黄伞肺片,在夫妻肺片盛名之下能打下一片天地,没有抓住这两点是不能得到口味刁钻的成都市民认同的。
改革开放后,到成都旅游的人多起来。外地人一到成都,首先就要品尝成都的名小吃。于是各种小吃城、小吃街纷纷修建起来。那时人们还没有专利或商标保护意识,各小吃城或名小吃街几乎汇集全市各种名小吃,但正宗者不多。比如享誉海内外的夫妻肺片,几乎在市内任何餐馆或小吃店都能吃到,而且价格也远离原来的平民价。至于味道是否正宗,外地人不清楚,但成都人却明白。
那时我妻子在水津街成都中药厂上班,有一天她带回一份肺片回来,要我尝尝味道如何。我一尝觉得味道不错,几乎品尝不出与夫妻肺片的差别来。我正要问这肺片的来头时,她主动说:“这是我们厂附近一个小巷巷儿新近出名的黄伞肺片,每天中午很多人排队去买。都说比街上那些歪夫妻肺片味道好多了,而且价格低得多。”
成都人喜欢吃麻辣鲜香的凉拌菜,对其口味都有特殊的辨别力。这黄伞肺片能与夫妻肺片媲美,而且有它独到之处,确实不简单。我问这黄伞肺片的来历,她说:“这肺片店就在我厂附近的黄伞巷,名称从街名而来。当初是一个很小的凉菜店,由姑嫂二人经营。附近的人品尝出味道来,所以现在远近闻名。”
“我还没有去过那黄伞巷,这街名有啥典故吗?”
“有,当然有。”她说,“说到黄伞巷的来历,必然要说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御史、顺天府伊、大理寺少卿,官至正一品的华阳人顾汝修。他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出任四川锦江书院(今四川大学)山长。顾汝修告老还乡,回到成都就住在锦江边的这条小巷子家中。
物美价廉谁不爱?神仙路过也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