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2016-01-11 14:08:11)
标签:

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故里

历史及传说

张亚子与张育

文化

分类: 人文

笔者前文介绍过隐藏在四川乡间的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木门寺及旺昌木门寺。由于地处偏僻,知晓的人不多。其实,四川还有两个隐藏在乡间重要的文化名址,一个是闻名遐迩的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一个是凉山州越西县水观音的文昌帝君出生地——文昌帝君故里。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啥神圣?

关于文昌帝君,其名声很大,但关于他的来历,却少有人弄得清楚。历代文献及传说,彼此矛盾及含糊不清甚多。相传文昌帝君原名张亚子或张育,是汉族民间信奉的神仙,司文事,主科举考试。

传说张育即张亚子,汉族民间信奉的神仙,司文事,主科举考试。他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在蜀自称蜀王,但仍称忠于东晋。张育在与前秦君主苻坚作战中战死,后人建张育祠以纪念。张育祠后来与梓潼神亚子祠合并,张育随即传成张亚子。但史料称张亚子生于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出生于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下。若张育与张亚子是一个人,其自称蜀王时应该已87岁,显然两者并非一人。

张亚子被尊为梓潼真君或梓潼神君,道号六阳。传说紫铜神君每出驾,有二童跟随,一曰天聋、二曰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传说科举考试的试题是由梓潼神定的,所以梓潼神决定着士人的命运。安排聋哑人为侍童,是要保证试题得以保密。

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庙,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重达12000斤。或许因为神像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帝君的庐山真面目。也因此香火昌盛,世代不绝。

《辞海》梓潼帝君的条辞是这样说的:“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故从元代起将文昌奉为帝君,才有文昌帝君只说,张育与张亚子才合二为一。

虽然这些说法有点含糊,但有一点很清楚,文昌帝君是管科举考试的,古代秀才、举子赴考前没有不去拜文昌帝君的。笔者曾去梓潼七曲山大庙旅游,发现那里的香火很旺,高考前夕考生以及家长去拜文昌帝君的特多。实际上,中国尚文的历史让文昌帝君名声大振,甚至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唐朝武则天以来,历代科举考试,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这也是中国各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样香火旺盛的原因。据说全国各地有文昌宫(庙)上千座,北京南锣鼓巷附近就有文昌宫,而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

           二,  历代皇帝累封

文昌帝君张亚子为何被历代累封,以致与孔子比肩?这与一些有关张亚子的神奇传说故事有关。张亚子或张育除有抗击前秦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是古代受人尊重的大孝子,还是普济救世的大神仙。

传说,张亚子,又名张垩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记载梓潼县有一座庙叫“善板祠”,所供之神即为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动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补充说,姚苌在前秦建元二年果然来到梓潼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恶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称帝,建立后秦,于是姚苌就在梓潼立张相公庙来祭祀张亚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据说,唐玄宗宿七曲山,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如今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

将梓潼神张亚子与文昌星融为一体而著经立说者,是南宋蜀中道士刘安胜。这个刘安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假托梓潼神降笔扶鸾著述《文昌大洞仙经》、《大洞法箓》、《文昌化书》、《清河内传》、《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等多种经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历代多有仿效,出现的各种文昌经籍、经文不下百种之多,且广为刊行,文昌崇拜乃日渐升温。元仁宗延佑二年(1316)更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此后人遂以文昌帝君称梓潼神。全国郡县所在多修祠祀之,后人普遍认为此为“文昌帝君”称号之肇始。

             三,文昌帝君故里——越西水观音

上述传说矛盾较多,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张亚子,生于西晋太康八年,出生于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根据《越西厅志》载:“张亚子于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降生于中所镇芦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后学苦修,羽化成神”。

据说张亚子的父母近五旬无子,去水观音向观音菩萨拜求后得子张亚子。水观音地处金马山下,地下清泉涌出而成一条河。这里是越西最美的泉水之乡,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如洞天福地。张亚子受水观音陶冶,在金马山上修行,羽化成仙后乘金马而去,金马山便由此得名。中所镇原有文昌宫,坐落于金马山。如今在金马山上还留有文昌帝君的修行处所——紫府飞霞洞,为越西十景之一。

传说张亚子成仙后,常骑“馿特”(文昌的坐骑,传说生得“四不像”)往来四方,讲学云游。越西金马山上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神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

越西祭祀文昌帝君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会。迎神会的日期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两日分别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传是张亚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举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近年来越西县在凉山州的大力支持下,把打造文昌帝君故里文化与旅游事业结合起来。他们以风景优美的水观音为核心,投入巨额资金打造文昌帝君故里。在州府创办的《文昌文艺》杂志上,大势宣传文昌帝君的传说故事。越西县还推出“文昌帝君故里“连环画,把许多传奇故事,与当地名胜联系起来。以下是越西县推出的有关文昌帝君的传说故事选段,这些故事似乎把上面笔者提到的彼此矛盾或含混的传说解释得清楚一些了:

  嶲水之畔,风光旖旎。山灵水秀的金马山下,一条清澈见底的河蜿蜒淌过平坦肥沃的中所坝子。坝子上的芦林沟村,住着一户姓名叫张隆祖的老人家。张老夫妇生平厚道和气,和邻里乡亲和睦相处,靠自己勤劳克俭安稳度日,倒也过得清闲。只是年近半百,膝下尚无子嗣,不免有些郁郁不乐。

 一日,在金马山上打柴回家经过水观音龙泉时,张老夫妇在泉边祈求后嗣,划破手指,滴血于泉水中,血聚而生红虫。二老将红虫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喂养,红虫逐渐长成金蛇。

仲春之夜,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在张老夫妇家房顶上点了一下,转眼之间张老夫妇喂养的金蛇化形成为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由于张老夫妇年轻时曾夭折过一子,此子排名老二,因此叫“亚子”。这是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的事儿。

由于张亚子是因观音菩萨点化现身为人的,为了感谢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人们在位于金马山麓下的龙泉河水源处修建了一座观音寺,这就是后来越西人俗称的“水观音”。

亚子健康活泼,聪慧勤快,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活,特别喜欢随父母到金马山上去砍柴。金马山上有个紫府飞霞洞,洞口祥云环绕、雾霭缤纷,洞内深邃幽静,张亚子曾经在这里学习、修炼和避难。  由于张亚子聪慧机灵,学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家乡学堂的先生觉得不能胜任他的老师了,建议送他到名师云集的蜀都求学。

  越嶲距蜀都远隔千里,沿途崇山峻岭,道路险峻,亚子尚小,怎么能到蜀都去求学呢?张老夫妇为此发愁。观音菩萨显灵了,她送亚子一根竹竿。那竹竿只要被亚子往胯下一夹,就变成了一匹长着鹿角、马面、驴身、牛蹄的四不像奇兽,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驴特”。此后,张亚子每天早上在金马山左侧象鼻山下的巨石上骑驴特去蜀都求学,上完学后又骑驴特回到金马山,往返数千里只须一瞬间。张亚子每天踩石上马、下马的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该石被取名为“上马石”“下马石”。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帝君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据说后来越西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戏目“马马灯”及舞台上用竹竿表演骑马的动作即起源于此。

张亚子在蜀都拜了众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先生为师,勤学苦练,获益匪浅,学业突飞猛进,在文赋诗词、音乐、建筑、医药等方面造诣很深。

张亚子的母亲戚氏屡遭仇人吕氏迫害,为躲避仇家,张亚子从越嶲出发,准备到长安投奔好友姚苌。在途径梓潼时,见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七曲山同故乡金马山神似,便决定在此定居,广行善举。

张亚子一生为解除百姓疾苦,以悬壶济世,行医治病为业。史书记载有一年瘟疫横行,死了很多人,张亚子就按照《大洞仙经》里的疗法治病,把瘟疫治好了。有一次张亚子的母亲身上生了脓疮,张亚子就用嘴把脓水吸掉,并且在夜晚悄悄割自己身上的肉煮给母亲吃,以补养母亲的身体,在张亚子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的病也就好了。

后来张亚子帮助姚苌打前秦苻坚,屡立奇功,帮姚苌建立了后秦。后来临阵战死,姚苌在梓潼为之立祠祭祀,称为张相公庙。

…..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邛州置邛部安抚招讨使,辖邛州一带,然而夷、番诸族,仍时有叛扰,世祖忽必烈为此事十分烦扰。后来,忽必烈在文昌帝君托梦的指点下,对邛州之地的夷番部落采取安抚招讨并施,攻心为上的和靖策略分化安抚。数年后,各部族首领俯首称臣,邛州一带道路畅通,民族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世祖忽必烈深念文昌帝君指点迷津之功,遂颁诏加封文昌帝君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

  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为表彰文昌帝君功德,文宗皇帝颁旨建功德牌坊一座。选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日,飞来一群仙鹤,驾瑞云于府衙上空,齐鸣数声,便向南飞去。府尹急忙带差人骑马紧跟。仙鹤飞至中所南面空旷之地时,久久不去。府尹大悟道:“上天明示,牌坊定此地也”。因牌坊距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地中所芦林沟五里之遥,便定名为“五里牌”。历史长河中“五里牌”曾数度被毁,几经修复。公元2009年,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业,越西重修“五里牌”,以弘扬文昌帝君昌文化、重修身,持仁爱、惜众生,劝善勉学,尊老爱幼之传统美德。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越西水观音——打造文昌帝君故里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规划图

四,梓潼七曲山大庙

尽管越西的文昌帝君故里是不争的事实,但古时的文昌宫已不复存在。要说名声显赫的文昌帝君庙,非梓潼七曲山大庙不可。

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梓潼七曲山建的道教宫观“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三条轴线组成的道教文化建筑群。庙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元代盘陀石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楼等,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由元到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 1996年,七曲山大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始建于晋朝,在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修造和扩建以后,如果仅就表象而言,不过是四川北部地区现今保存较好的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已,但作为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它的价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

大庙里有10尊明代铁质铸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达47米,重30吨;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万斤。这些造像体态匀称,工艺精湛,为川中所少见。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造型水平。

大庙中原有张献忠像,绿袍金面,甚为威武,但为清朝绵州知州安洪德所毁。今又重塑,

据说张献忠领兵入川至七曲山,见庙内奉祀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说:“你姓张,咱也姓张,就与你联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庙改为太庙。由于“大”“太”相通,以后就叫大庙了。

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古蜀道翠云廊。闻名遐迩的翠云廊古柏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三国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历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观。笔者曾三度游翠云廊,被那上万株千年古柏折服,感慨造化的奇特!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文昌帝君是怎么炼成的?
                     七曲山大庙的张献忠塑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