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以下简称成川)的“欧版”《白蛇传》的有关争议。笔者在春节后就看到有人对此剧的声讨,因没有看到演出实况,不好发表意见。这两天看了成川演出的青春版,或曰欧版《白蛇传》视频,又对比看了重庆川剧院演出的《白蛇传》视频,觉得都很不错。感到半年多来网上对成川《白蛇传》的争议有点不大正常,于此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为成川的青年演员叫好
据网上消息,成川的欧版《白蛇传》在成都演出三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笔者不在现场,对现场观众的反应不敢随便议论。但看了实况录像后觉得,这欧版《白蛇传》不错。据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欧洲的演出版本,对编导思想,在徐棻老师谈《白蛇传》出国前后有所了解(见笔者博文《读徐棻“一餐艺论走西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0be890102vg9i.html),于此不在多议。只想对成川的青年演员们点赞!
两个多月前在成都看了成川的青春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次再看到青春版《白蛇传》,不得不赞扬成川的青年演员们。近年来悦来茶园周六演出,青年演员已担纲主角,以文冬、虞佳、薛川、张亮为代表的九零后,已成为颇受观众欢迎的青年演员。无论在众多的折子戏演出,或这两个大幕戏中的表现,都证明他们已成为成川今后的希望,同时也为成川培养青年演员作出的贡献点赞!
我觉得这次欧版《白蛇传》受观众欢迎,除这些青年演员的武功好之外,他们的演技也值得称赞。虞佳演出的白蛇,可以看到当年陈巧茹的影子。她的扮相靓丽,唱腔甜润,其扮演的白蛇形象得到观众的认可;张亮是成川颇受欢迎的九零后小生,他不仅扮相俊美,而且念唱做也很到位。笔者很欣赏他们在“船舟定情”一场的表演。这场戏对“船舟借伞”的改编虽然颇有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是欧版《白蛇传》最动情的一场戏。此外,“扯符吊打”一场改为“扯符拷打”也很好看,除虞佳、张亮的演出外,还得特别赞扬薛川演出的王道陵。薛川是成川九零后中难得的正生演员,他在悦来茶园小舞台几乎出演了川剧所有著名的须生戏,颇受观众欢迎。他在青春版《鸳鸯谱》饰演的丑角乔太守,也很受观众欢迎。这次欧版《白蛇传》,他又以丑角出现饰演王道陵和小和尚,其演出可圈可点。这是一个难得的、可塑性很强的小青年!
我想,成川欧版《白蛇传》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水漫金山”一场,其武打、绝技表演让人眼花缭乱,征服了全场观众。谁说川剧武打不行?请他来看看成川的《白蛇传》吧!其中只有19岁的演员饰演的白蛇,其武功备受赞赏!尽管这一场因“白蛇产子”的改编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是最好看的一场戏!
总之,应该赞赏成川的青年演员们,赞赏他们在欧版《白蛇传》中出色的演出,不要让那些过分的指摘伤害这些小青年们。应该热烈祝贺他们在欧版《白蛇传》中的出色表演,为他们点赞!
二
欧版《白蛇传》的争议有点出格
笔者关注成川欧版《白蛇传》争议是在春节前后,那时演出的欧版《白蛇传》中的两折,就引来不少批判的声音,有一个网民竟连续写了五篇批判文章,而且篇篇上纲上线,我就觉得那气氛有点不对劲。我当时在网上看了上传的视频,觉得还可以,怎么演出此版本就大恶不赦呢?最近全剧公演,除两篇正面报道外,其余都是其势汹汹的声讨。什么成川演出此剧会招来“千年骂名”,种种上纲上线的语言唯恐用不够,大有文革大批判的阵仗,甚至发展到谩骂,而且不容有不同观点,笔者觉得有一点不正常。
多年来,成都市的国营川剧团体,只有成川长期坚持为观众演出。他们的确创作过一些受人非议的大幕戏,但也演过不少原滋原味的大幕经典,笔者在成都时观看过他们演出的“原滋原味”的《鸳鸯谱》、《御河桥》、《拉郎配》、《秦香莲》、《隋朝乱》、《花田错》、《借亲配》等,陈巧茹工作室推出的《马前泼水》也颇受欢迎。怎会因一部西欧版《白蛇传》,成川就变得十恶不赦了呢?细观那几个骂得最凶的网友,据说大多是川剧业内人士,让局外人有点怀疑这些人与成川有私人恩怨。因为他们是局内人,何以同行间仇恨如此?!尤其是有些围攻者对成川著名女编剧、八十多岁的徐棻老师及陈巧茹进行人身攻击,就太出格了!
笔者也看出有人代成川出头,也有人出口不逊。好在后来改口,对欧版《白蛇传》的编排做了一些解释,我认为这种态度就好,可惜太迟了。我认为成川有点傻,不该把欧版《白蛇传》拿到成都公演。出国演出为迎合国外观众和戏剧专家的口味,肯定有不少改编是国内观众不认同的。省川的“川剧商人”就比较聪明,他们搞的《火焰山》、《镜花缘》就没有在成都公演。如果在成都演,我想也会遭来骂名。但平心而论,成川的欧版《白蛇传》还是不算太离谱,而且成都的戏迷,尤其是年轻人欢迎,看那些照片就知,剧场内座无虚座,观众喜欢可想而知。有人肯定年轻演员演得好而彻底否定编导,有点不合逻辑。再好的演员,不会把一个烂剧本演得受观众欢迎吧!?
三, 为川剧和其戏迷进一点言
笔者认为成川在这次争议中要吸取教训,在最初出演两折戏试水时,就应该出来说明欧版《白蛇传》的编导情况;在正式公演全剧时,也该名正言顺地打出“欧版”。那样做不一定会减少观众。观众出于好奇心,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人赶来看。比如省川专为法国人打造的《镜花缘》如果公演,我也会出于好奇,一定会去看热闹的。
此外,也为成都的川剧迷进一点言:对演出提意见是可以的,不应该采取谩骂,无限上纲的态度。换句方言来说,川剧要景气,还要靠戏迷们“扎起”!如今各级电视台不播川剧,领导有责任,川剧业内人士有责任,戏迷们也许有点责任吧?!记得媒体曾报道过:某年中央电视台11频道到成都摄制“过把瘾”川剧版,戏迷们就不来气,甚至许多中途离场,让主持人赵保乐很无奈,与观众互动不起来,如何过把瘾?!不要只会批判人,如果真正喜爱川剧,就应该为川剧做点什么。如果弄得来电视台不播放,剧团又不演出,你骂谁去?!
要川剧景气,川剧业内人士要团结,不要内斗伤了元气。这一点应向京剧界学习。他们推出许多大戏,京津沪的京剧名家都同台演出,颇受欢迎。他们彼此还常交流演出,川剧界就很少有这样的事;此外,川剧迷们要为川剧扎起,为川剧振兴多做点有益的事。
(笔者是局外人,近年来多数时间在国外,很少有机会回成都看川剧,在网上看了成川欧版《白蛇传》视频后,发表了一点意见。对原文做了较大修改,特此说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