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妻与试妻

(2015-06-24 10:52:43)
标签:

戏剧杂谈

戏剧典故

陌上桑

秋胡戏妻与闹家

文化

分类: 杂谈

      古典小说和戏剧中不乏试妻与戏妻故事。然而多从正统观念维护男人的尊严,让被羞辱的妻子理解丈夫的行为,最后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试”与“戏”的结果却是很残酷的,因为不信任妻子而采取的这种荒唐行为,往往会断送夫妻间的感情。

《武家坡》是著名的传统折子戏,长演不衰。其剧情很简单,即分别十八年后的薛平贵为了试探妻子是否忠贞而调戏其妻王宝钏,这就是为试妻而戏妻,弄得王宝钏生气,薛平贵差点下不了台。《桑园会》(又名秋胡戏妻)、《汾河湾》等剧与之相似。故《武家坡》中薛平贵曾唱道:“洞宾曾把牡丹戏,庄子先生三戏妻,秋胡调戏过罗敷女,薛平贵今天调戏自己妻”。无论薛平贵还是薛仁贵,试妻的结果都以喜剧结尾,但《秋胡戏妻》的结果却很悲惨,其妻将其夫的行为归结为不忠、不孝、不义,最后悲愤投河而死,好不惨烈!

  在谈秋胡妻的悲剧前,得先说明一下薛平贵唱词中的“秋胡调戏过罗敷女”,因为此句会让人误解秋胡妻名“罗敷”,有的折子戏干脆将秋胡妻命名为罗敷。其实这是误解,但《武家坡》中的唱词并没有错。因为罗敷是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的美女,文中是这样描写她在桑园采桑的美态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由于这首乐府很出名,后来罗敷便成为采桑美女的代名词。有一折川剧《夜归》,说周孟德朋友孔生无意间在桑园看见周妻“半眼”,惊慕貌美为天人,竟苦思成疾,奄奄一息。但周信任其妻,让其去劝说孔生,使得孔生悔悟,夫妻及朋友感情都得以保全,是一出独特的喜剧式结尾。也说明采桑的美女比常态更美!

     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刘向的《列女传》卷五《节义传·鲁秋洁妇》,原文如下: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愿托桑荫下,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子束发脩身,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君子曰:「洁妇精于善。夫不孝莫大于不爱其亲而爱其人,秋胡子有之矣。」君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秋胡子妇之谓也。」诗云:「惟是褊心,是以为刺。」此之谓也。

《秋胡戏妻》很有名,不仅因刘向的《列女传》,还因为传统戏剧和曲艺。几乎各剧种都有《秋胡戏妻》或《桑园会》的折子戏,还有同名的相声。最近看了梅花川剧团演出的一折子戏专场,其中一折《秋胡闹家》颇有意思,可以说这是《秋胡戏妻》的续集。按照维护男子尊严的传统,将秋胡出外当官改为二十年。因此,秋胡认不出自己妻子就可以理解了,他以调戏妻子的手段来试探妻子是否忠贞也可以理解了。于是在秋胡妻得知调戏她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在气愤和羞辱驱使下去上吊自尽,后被救下,在婆婆和秋胡的劝说下最终谅解了秋胡,一场闹剧终于以大团圆结尾。可能是编剧用心良苦:

   试妻戏妻是因对妻子的不信任,其后果是让夫妻间失去信任,结果很严重!但女人不应该为那样的男人去死,还是活着好,大不了不跟他一起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