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比期待的好,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仍然精彩。在语言类节目中,最出彩的恐怕要算蔡明与潘长江的小品。蔡明在剧中可谓妙语连珠,也许是没有了赵本山,蔡老二扬眉吐气吧。然而,人们期待将取代赵本山的郭德纲却令人失望。人们说郭德纲的相声不可笑,郭回应曰"是考虑到大众的情绪",笔者认为,郭德纲这句辩解的话弄巧成拙,正道出郭德纲相声难取代赵本山小品的问题所在。
首先,郭德纲的相声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北京本土化。从郭德纲走红开始,笔者听过不少他的相声,几乎没有那段让我开怀大笑过。究其缘由,即太北京化,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听不懂有啥可笑的。外地人对北京的人文地理不太熟悉,他那些关于北京本土的包袱当然不会被外地人弄懂,据说在郭德纲在春晚讲相声时,现场的南方观众竟睡着了。这可以理解,正如我们在国外看喜剧节目,尽管每一句话的意思都听懂了,但就是感觉不出可笑,其原因就在于对外国的人文地理了解不够。赵本山的小品则不然,其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包袱能让全国各地人们理解,让人们开怀大笑,这是全国人们大多喜欢赵本山的原因。从某些方面讲,郭德纲颇像成都的李伯清。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成都、在四川、乃至西南三省颇受欢迎,但他走不出西南这个界限,因为他说的是西南官话——四川话,他讲的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事,出了西南没人能听得懂。郭德纲犹如北京的李伯清,其影响限于京津,这是他难以取代赵本山的根本原因。
郭德纲的作品另一个毛病是不触及现实,他春晚的相声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他讲的《败家子》可以是任何时候的小市民,被他讽刺的人大多是与现实无关的历史人物。其实相声《败家子》如果稍作修改,与现实社会联系,将那些贪官污吏的丑事联系起来,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在一段时间南方人喜欢周立波的节目,就在于那时周立波的上海清口触及现实,能讽刺那些现实中的"强者";赵本山的小品虽然被冠以讽刺"弱者"的标签,毕竟他贴近大众生活。所以人们喜欢赵本山,喜欢周立波。但一个演员,尤其是一个喜剧演员太自负、太狂妄,就会脱离大众,让人们感到厌倦。于是人们对赵本山的节目、周立波的节目开始厌倦起来,希望有新人取代他们。北京人推出郭德纲,以上海人为代表的南方人寄希望如王自建那样的八零后。
郭德纲难以取代赵本山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声自身的问题,由于时代的进步,喜剧形式的多样化,相声干不赢小品已是不争的事实。郭德纲的传统相声脱离现实,其它所谓现代相声大多哗众取宠,自吹自擂,已不太令人喜爱。小品之所以在与相声PK中胜出,在于它形式灵活,创作队伍强大。但年年看那几个老面孔,老丑化平民百姓,也让人有些厌烦。如今脱口秀节目走红,如东方电视台的王自建,北京台的方清平,如今很有人气。再说赵本山,他虽然二人转功底深厚,却并不是以二人转取胜,却因小品出名。在他的背后,有一个颇强的创作团队,他的小品受欢迎,首先在于背后的创作人员。如今相声的创作却是个问题,郭德纲也如其它相声演员一样,缺乏一个创作团队。仅靠那传统相声,很难赶上赵本山。
此外,相声演员靠嘴皮,嘴上功夫厉害,但演技却不济。赵本山、周立波都有深厚的演艺功底,在相比之下郭德纲处于劣势。笔者看过一些郭德纲编导的电视剧,也有这个感觉,好像在看他的相声演出一样,不觉得可笑,更不觉剧情可取,只觉得像在听相声演员吹牛。因此,郭德纲要取代赵本山,可以说是个玩笑。
笔者不是说赵本山无可取代,只是说郭德纲很难取代赵本山。郭德纲不行,必有其他人行。正如当年赵丽蓉一样,没有了赵丽蓉,却出来个赵本山。赵本山之后是谁呢?人们翘首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