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与豆渣引发的悲剧

标签:
川剧虎狼意豫剧清风亭上戏剧杂谈剧照连环画 |
分类: 戏剧 |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期待生活水平提高,曾听过省曲艺团的一首四川方言诗,其内容忘记了,只记得一句“彻底消灭稀饭与馒头”。那时人们得到温饱,但早餐的“稀饭与馒头”却难以改变,希望有朝一日能喝牛奶、吃蛋糕。对大众而言,那时的奢望如今成为现实。
吃稀饭是生活所迫,不满是人们对生活改善的期待。然而因吃稀饭与家人结仇却少见,但不是没有。很多年前我看过资阳川剧团演出的大幕川剧《虎狼意》,就是因为稀饭而起。教书先生薛仲如收留孤儿表弟陆某(已记不得其姓名),一心一意教他读书,希望他通过科举走入仕途。因经济收入受限,常吃稀饭度日,引起路某不满。后来路某果然高中并当官,薛仲如前去投奔,路某居然让其住鸡鸭鹅房、并写诗讽刺其恩人表兄。薛仲如不忍羞辱愤而离去,陆某竟派人追杀!杀手得知真情而离去,薛仲如却走投无路而三次上吊,被店家张三阳救起,并点醒他:你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官,你为何自己不去考官?在张三阳资助下薛仲如考中状元,成为八府巡按,为平民愤而惩办了贪官陆某。这是原资阳川剧团长期演出的经典剧目,笔者记得曾看过三次,对那忘恩负义的陆某恼恨表兄给他吃稀饭记忆犹新。笔者没有发现其它剧团演过此戏,唯知四川省川剧院曾排过其中一折子戏《三上吊》。
百善孝为先,小人不知孝而得志便忘恩负义,大恩记不得,却记恨不得已受的一点苦,比如吃稀饭一事。如果说陆某对待的是表兄,不是父母不为过就错了。这种人德行都一样,他只记得别人亏待他,不记得别人有恩于他。知恩的人只记得父母或恩人对他的好处,理解因条件所限受的苦,所以会知恩图报,成为孝子;另一种人只知以前受的所谓苦,而忘却大恩,而因成为孽子、小人!如今的年轻人不少缺乏感恩心,媒体常报道一些资助困难学生上学,被资助者却一点不记恩的事,令人唏嘘!
两个多月前看河南豫剧二团演出的《清风亭上》,当时感受很深,笔者很想为此剧写点东西,却不知道切入点在那里,何况这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故事:年过花甲的张老夫妻在清风亭上捡得一子,取名张继宝。夫妻二人靠磨豆腐为生,省吃俭用供他读书,难免在家吃豆渣。谁知张继宝知道自己的生事后,第一句话就是“找到亲生父母就再不用吃豆渣了!” 他不记得养父母之恩,反而记恨吃豆渣之苦。在生父家里,他只叫作二奶的生母为姨娘,叫大夫人为母亲,以致生母气死。这种忘恩负义之人最后还考上状元,不认流落为乞丐的养父母。人间不能惩办这个孽子,最后是天公做主,将张继宝雷击而亡。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雷打张继宝》的故事。这出豫剧是国家舞台精品,曾拍成戏剧电影。笔者看这戏曾感动得流泪,还拍下许多照片,于此选几张于下,以饷读者:
张继宝得知自己生世,说找到亲生父母就不用吃豆渣了。
然后不顾一切离开张家寻亲生父母而去。
二夫人向张老下跪,张老不忍,终于同意二夫人带走张继宝。
张继宝回到亲生父母家,春风得意。
张老不得已拿出张继宝生母写的血书。
可是狠心的张继宝还是不认他们。
周小哥建议他们向张继宝下跪,如他还不认,会被天谴的。
老夫妻不得已向张继宝下跪,以求相认。
张继宝的回报只不过给他们几个铜钱,让他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