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成都演出季,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蓉演出,笔者有幸观看了9月9日的首场演出,其火爆成都是成都近年戏剧演出从未有过的。本省川剧就不说了,就连今年上海京剧院的梅花奖得主王佩瑜的成都巡演、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的川剧《李亚仙》在成都演出都望尘莫及。为何成都人对川剧、京剧没有这么大的热忱,反而对道白都听不大懂的越剧如此厚爱呢?

茅威涛饰演的梁山伯
除茅威涛的明星效应(梅花大奖即三度梅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外,主要还是这个剧的确搞得很好,的确是国家精品。它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传统经典,其优美动听的唱段可谓家喻户晓。茅威涛版《梁祝》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唱段,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其戏剧情节,让看过或没有看过老版《梁祝》的观众都能得到优美的享受。此外,越剧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程式化的东西相对较少,更接近现代的歌舞剧,其演唱基本上是用真嗓,唱腔娓娓动听,舞蹈阿娜多姿,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是其它剧种没法比的。具有同样明星效应的沈铁梅,其领衔主演的川剧《李亚仙》干不赢越剧就好理解了。此外,此剧从开始就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融入其中,此耳熟能详的名曲将观众带入优美的音乐境界,观众能不陶醉、现场能不火爆吗!
关于戏剧改革与创新,茅威涛版《梁祝》可以说是个典范。沈铁梅版《李亚仙》在成都演出虽然很成功,但也有非议,即传统经典继承上的问题,将很经典的《曲江打子》和《北海祭祖》删掉,让八个乞丐穿插说剧情,看似创新,实则败笔。正如于魁智版《赤壁》一样,删掉《祭东风》一场,在人们心目中就远不及经典的《群英会》。笔者认为,传统戏剧应该以继承为主,改革为辅。对于大戏可以改革创新,但不应丢掉传统的精髓;至于折子戏,因为都是经典,不应该去改。比如市川改革版的《五台会兄》,在观众心目中永远无法替代吴晓雷版《五台会兄》。
川剧为啥干不赢越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的不重视。我们四川和成都的主要领导从来不看川剧,只是李长春同志来蓉看川剧时不得不陪同看过一次。川剧只有文化局过问,连宣传部都不管。广播不播,电视台不放,谈何振兴川剧?!据说解放初期邓小平带领入川将士看川剧说过,看川剧是对四川的感情问题。我们不说如今的领导对四川无感情,至少可以说对四川的民俗文化不关心。今日听十八大专题节目,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答记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时说(大意):…领导干部要弄清职务问题与非职务问题。职务问题比如要我去看一台戏,我就非去不可,因为那对文化事业发展有利的,是职务问题;如果是商业演出,那就是非职务问题,送票我也不会去。又听于魁智说(大意):每年的新年戏剧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必然出席,几乎成了制度。这是对戏剧,特别是京剧的重要支持。
越剧在上海和江浙一带很红火,与领导重视大有关系。越剧出了不少精品,拍了不少电影。川剧则出了一个商人,出了一部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然无法与越剧匹敌了。

乔装

草桥结拜

高山流水

托付师母

十八相送

师母说媒

下山访祝

逼婚

楼台会

山伯之死

化蝶

化蝶

化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