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及用法最多的汉字
(2012-01-04 10:58:48)
标签:
童话故事古今说打方言说打杂谈 |
分类: 杂谈 |
哪个汉字含义最多、用法最多?没有人统计过。曾看过一篇童话叫“小猴学知识”,讲一个小猴下山学知识的故事。小猴首先遇到一个“打渔的”,小猴问道:“鱼没有惹到你,为啥要打它呢?”打渔者回答说:“打渔就是捕捞鱼呀!”接着小猴遇到打台球的,以为他们在捕捞球,得到的回答是:“打球的‘打’就是玩的意思呀!”后来小猴遇上厨师“打鸡蛋”,又以为是“玩鸡蛋”,结果这里的‘打’是磕破的意思。小猴懵了,“打”字的用法怎会那么多呢?!
记得有一首老军旅歌曲《说打就打,说干就干》,就是以‘打’字当头。在古代,“打”字的用法就颇多,《水浒传》中就有成语:打抱不平、打家劫舍等;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曾有一个很幽默的句子:“那个打秋风的刘姥姥又来了”。;可见小猴被“打”字弄懵并不奇怪,因为关于“打”字的意思和用法太多了。
据百度字典:“打”可作名词,如一打,为十二;可作介词,如:打哪里来,与‘从’意思相同。但“打”字的用法最多的是动词,据统计有35种不同的意义,与‘打’相关的词就太多了。什么打击、攻打、打理、打酱油、打扮、打领带、打分、打造、打草鞋、打谜语、打招呼、打呵欠、打针、打粉、打折扣、打交道、打猎、打柴…等等。百度的统计并不完全,没有包括各地方言中“打”字的特殊用法。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中就说到去上海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问“打不打啊?”,他不解地问道:“是不是来理发的都要打呀?”当理发师肯定之后,他没奈何地说:“既然大家都要打,我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呀!”到最后才弄清楚上海方言‘洗头’称为‘打头’时才会心地笑了。
我国各地方言中的“打”字用法可谓五花八门,尤以四川方言最丰富、最幽默,关于“打”字的用法更是丰富多彩,今举例如下:
打锅盔:四川人称烧饼为锅盔。因为做锅盔时擀面杖要常敲打桌面,将“做”称之为“打”再形象不过了;
打迷头儿:扎猛子,无任何潜水器件时的短暂潜水;另一种意思是比喻说话藏头藏尾,像打哑谜一样;
打漂漂儿:本意是用瓦片在水上打漂的游戏,川人用其来比喻完全落空的意思。如:我十几万投到股市,完全打了漂漂儿;
打丧伙:办丧事时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打麻将,吃盒饭,无论是否认识都可参与,称之为大丧伙;
打旋旋儿:围绕一定目标绕圈似地飞行。如四川方言歌曲有:你是天上的丁丁猫儿(蜻蜓),我是地上的推屎爬儿(屎壳郎);你在天上打旋旋儿,我在地上撵趟趟儿….。
打干豁嗨:本意为无缘由打哈欠,四川人用之比喻‘空想’、‘妄想’,犹如癞格宝(赖蛤嫫)想吃天鹅肉。例:你追求她根本莫眼(莫希望),还在这里打啥干豁嗨?!
打波儿: 接吻。例如四川方言诗中有:“男:妹儿,我们打个波儿嘛;女:羞死人了,不干,不干!
打假叉:比喻说假话、骗人,与假打义同。源自传统剧《目连救母》:木莲之母被冤入地府,遭受各种酷刑。其中有一种叫“打叉”,即用钢叉掷向木莲之母。本是戏剧中用的杂技技巧。但为避危险,改用假叉或用魔术手段,谓之“打假叉”。李伯清散打评书的“假打”即由此而来;
打掟子:四川人称拳头为掟子,有一种叫识圈儿的游戏,北方人称之为“剪刀石头布”,有猜的意思。川人用此比喻猜、估谙。例:我们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厉害得很,他每年对高考题打掟子,至少有80%打上;
打牙祭: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梦脚:说思想开小差,举止失措。例如老师骂学生:“我在上面把口水都说干了,你还在底下打梦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