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华阳国志》看蜀中风土人情

(2011-10-20 17:40:05)
标签:

蜀史纪要16

常璩

古蜀人文地理

杂谈

分类: 人文

     《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 “华阳”一词出自《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指华山之南,包括巴、蜀、滇、黔以及陕南一带,即如今我国西南地区。《华阳国志》全书含《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等十二卷。记述了从远古传说时代直至东晋成汉政权灭亡这一大段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史事。自它问世至今1600多年以来,凡研究先秦、秦汉、三国、两晋这一时期四川、云南、贵州以至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物质资源等,都将其作为极其重要的史料依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华阳国志》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一,常璩为赞誉巴蜀人文而作

《华阳国志》是由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常璩编纂的。常璩,字道将,东晋史学家,蜀郡江原县小亭乡(今四川崇州市的三江镇)人。曾为李雄在川的成汉政权任史官。由于他所任职务给予的方便,使他能阅读、熟悉并收集有关巴蜀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民族等情况,他撰有《梁益三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多种。到李势时期,官至散骑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

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朝廷派桓温攻蜀。桓温在灭蜀后停留期间,发现并器重常璩才学,授常璩以参军之职入晋,居建康(今南京)。当时朝廷重中原故族而轻蜀人,蜀人时受歧视,常璩逐怀愤删削旧作,成书《华阳国志》,旨在赞誉巴蜀文化悠久,人才济济,以反抗建康士流对蜀人的轻藐。由于资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成为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常璩本意在赞誉巴蜀一带文化悠久,人才济济,并以其大一统思想,抵制建康上流社会对西南人士的轻蔑。其客观效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本意,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

《华阳国志》出现以前,中国各种地方志书,或侧重于历史,或侧重于地理,或侧重于人物,不能反映一地的全貌。《华阳国志》则把三者结合起来,从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人物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地方的综合面貌,开创了中国地方志的新体例。本文仅就《蜀志》、《巴志》中有关巴蜀风土人情作一番探讨。

二,从传说到人文地理典故
《华阳国志·蜀志》中前八个部分着重叙述蜀地的历史沿革,其中对秦之前古蜀时代的描述是其它文献里鲜有记载的,尤其是其中类似神话的史实叙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从这些类似神话般的传说中,人们除对远古蜀史有一点了解之外,还对古来蜀中典故,尤其是成都有关地名及典故,弄清了其来龙去脉:
杜鹃啼血: “帝遂委以(指鳖灵,或开明王,笔者注)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蜀志,卷三,28页)这句主要描述了蜀望帝杜宇效尧舜禅位于开明王,杜宇化为杜鹃的故事,此即民间流传的“杜鹃啼血”故事源典。
五丁力士与金牛道:“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此故事将古时秦、蜀交通不便,秦惠王为侵占蜀,用石牛可拉金屎的谣言,使蜀王上当,派五丁力士打通蜀道,即所谓金牛道。李白《蜀道难》诗中所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勾连”,即五丁力士开金牛的神话传说。
成都武担山:华阳国志曰“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蜀志,卷三,28页)。这段便是“五丁开山”传说故事的来源。虽然是荒诞不经的神话,但却生动形象的折射出当时古蜀奴隶社会的面貌。读到此处,人们才清楚成都武担山的来历。如今武担山尚存,位于新华西路成都军区大院内的东南角,1981年5月,该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时的石镜已不存在了,但这个故事永远停留在此处。
黄龙溪: 成都有名的古镇黄龙溪,其名来历亦可从《华阳国志》查到:“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蜀志,卷三,38页),这本是诸葛亮劝刘备进位搞的神秘传说,却成就了黄龙溪。黄龙溪位于彭山、新津、双流三县交界处,当时属武阳县(今彭山县东北),辖地较宽,赤水在其境内。今天的黄龙溪镇以黄龙溪作为主要的依托资源还原了古镇旧貌。
万里桥:《蜀志》中对桥的记载较为详细的,要算李冰造七桥“: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上曰冲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其下,石犀所潜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曰笮桥。又从冲里桥西北折曰长升桥。”((蜀志,卷三,33页)虽然如今这些故址早已不存在,但由于其文化渊源是可循的。这里所说万里桥,即杜甫《狂夫》诗中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了。
锦里 :《华阳国志·蜀志》中这样描述道:“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蜀志,卷三,33页)后来在《水经注》、《益州记》中都出现过对锦里的记载。其具体位置在当时的“流江南岸”,即今锦江南岸一带,距离武侯祠不远之处。今打造的仿古街区锦里紧邻武侯祠,是原址的浓缩,凝聚了秦汉、三国文化的精髓。

 

                  三,勾画出古今蜀人形象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给四川人勾画出生动的形象:“其卦值坤,故多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

常璩对四川人性格的描述,至今任然很切贴:

蜀人喜欢文学,自古文人皆入蜀,诗文流芳千古。在晋以前有司马相如、扬雄、王褒、陈寿;其后有常璩、陈子昂、李白、苏轼、杨慎、郭沫若、巴金等,皆大文豪。从古自今蜀中所出文豪无它地可比!

蜀人都是美食家,自古使然。尚滋味、好辛香,即讲究菜肴的色香味。由于好辛香,喜欢刺激味,后来发展为麻辣鲜香的川菜,使川菜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蜀人自古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聪明狡猾,即常璩所谓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这与班固在《汉书》中说蜀人“好文刺讥”相近,即蜀人普遍喜好文学,爱引用当时的法律条文,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文字,讽刺挖苦、指责攻击别人。这种风气,至今尚存。

蜀人自古不仅机智,而且勇敢,即常璩所谓蜀人多悍勇。为啥古时有八次大规模移民入川?大多因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而使人口剧减(见笔者博文:蜀史纪要 13,古蜀史上的八次大移民)。如元蒙入川,遭到四川军民抵抗达48年,要知道元朝的寿命仅九十多年!所以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近日在成都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川军团血战到底》,就是对四川军人悍勇的最好写照。

        此外,四川人自古喜欢喝茶,茶馆遍布城市乡间,也可以从《华阳国志》看到倪端。在《华阳国志》中列出了周代巴蜀向周武王进贡的贡品清单里有:五谷六畜、桑茧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等。这里让我们后人至少明确了两个事情,一是周王朝时代要品好茶,二是明确了贡茶史在周王朝时期就已形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