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史纪要 9,汉赋大家王褒
(2011-07-29 07:37:35)
标签:
王褒传奇汉赋大家僮约杨慎诗杂谈文化 |
分类: 人文 |
歌星走红必然要搞演唱会,这事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西汉成都的一场演唱会,没有让歌星走红,而是让歌的作者走红:西汉时四川资阳人王褒,本是个乡下(如今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离城约20里的沱江边。)爱好音乐和诗歌的小青年,却因在成都开办他的个人作品演唱会而名扬天下,受到喜爱文学和音乐的汉宣帝召见,走出四川后成为汉朝著名文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
这是一场颂扬汉宣帝的大型演唱会。汉宣帝是汉朝少有的好皇帝,但好皇帝也喜欢听颂扬。史书曰:宣帝刘询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为中华民族的中兴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景象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在以制定庙号、谥号极其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中宗宣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另三位是太祖高帝刘邦、太宗文帝刘恒、世宗武帝刘彻,皆是一代英主),可见其功德之高。
皇帝爱好诗歌音乐,下属官员必然投其所好。王褒字子渊,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有较高的修养。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学的青年,就招他来到成都,请他作了《中和》、《乐职》、《宣布诗》,以歌颂天子的恩德。为了让这些诗歌广为流传,王襄选拔了一批音乐人照《诗经.小雅.鹿鸣》的曲调演唱王褒的诗。经过认真排练,正式演出那天,成都万人空巷。在一声清亮的钟声后,舞台两侧走出庞大威武的仪仗队,然后歌声从远处传来,幕布缓缓拉开,一支庞大的合唱队显现出来,有男有女,还有儿童,这混声合唱配上美妙的伴舞,让人如痴如醉;加之管弦琴瑟、钟磬锣鼓的伴奏,舞台上不仅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歌声高亢遏云,低回婉转,荡人心脾。
这场演唱会不久传到长安,传到中原,并风靡全国。人们在陶醉于蜀中音乐歌舞的同时,都关心起这些歌的作者。于是王褒之名不胫而走,天下闻名。这场演唱会也在皇宫开演,王褒因此被推荐给汉宣帝,被任命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议大夫。
王褒进京之后,文才得到充分展示。他有名的作品都是进京后创作出来的。王褒影响大的作品有《洞萧赋》《圣主得贤臣颂》《九怀》《僮约》等十六篇。一般认为前三篇是王褒最出色的赋,尤其是《洞箫赋》令人赞口不绝。但今人觉很看重他的《僮约》。
王褒的《僮约》,是他在成都附近拜访朋友家的戏作,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渝上(今四川彭州市一带)拜访朋友,其朋友已逝,其寡妻杨舍招待他,并命家奴去打酒。这家奴不愿与男主人以外的任何男人打酒,于是不服从命令,弄得女主人很尴尬。于是王褒假装生气,戏言要买下这家奴,并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的生活待遇。这家奴听后吓倒了,答应去沽酒而不愿给王褒当奴才。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受到汉宣帝赞赏的《圣主得贤臣颂》之类的辞赋。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此外,他所描述的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奴伴关系,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材料,可以使人从中了解到西汉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褒在京中任职了一段时期后,汉宣帝听信方士之言,要他回益州的西南去祭祀传闻之中的“金马碧鸡之宝”。不料竟在途中染病,未得医治即死于旅途之中。
王褒和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不小,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其中三人(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均为蜀人。明代大学者杨慎不仅在他编辑的《全蜀艺文志》里选有王褒的作品,还专门作了《王子渊祠》诗,诗云:
伟晔灵芝发秀翘,子渊擒藻谈天朝。
汉皇不赏贤臣颂,只教宫人咏洞萧。
该诗用比喻的手法,赞誉了王褒的才华:文采秀发,擅长辞赋,谈耀一代;全诗对王褒表示惋惜,对汉主予以讽刺。
前一篇:蜀史纪要 8,揭神秘严君平
后一篇:笑话连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