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史纪要4,呕心沥血为‘民贵’的蜀王
(2011-07-09 08:13:53)
标签:
望帝杜宇鳖灵杜鹃啼血历史与传说杂谈 |
望帝名杜宇,是地地道道的蜀人,没有任何争议。据传说,杜宇自天而降,至天隳山。从天而降当然不可信,古时帝王大多传说是神仙下凡,故此说不足为怪。成都附近的天回镇即在天隳山下,唐玄宗幸蜀避安史之难前天回镇即叫天隳镇,因此,杜宇的出生地当在成都天回镇。
望帝在蜀导民种植稻、麦、黍、稷、菽五谷之粮。还传说牛郎织女下凡襄之,并以金牛助耕,年年五谷丰登。《华阳国志》说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郫县望丛祠里的《简介》说:“望帝杜宇教民务农,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这“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教民务农”,是望帝对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由于杜宇时代大力发展农业,其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疆域广阔的杜宇王朝。《华阳国志》称:“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地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包括了阿坝、绵阳、西昌、凉山、雅安、云南北部等广大地区。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国,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杜宇在位的时间当为公元前710—公元前860年,即距今2718年至2868年。
后来望帝效尧舜,将皇位禅让给其丞相鳖灵。因为当时蜀中洪水泛滥,望帝苦于无计治水。传说为鳖精的楚人鳖灵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我们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青城山去了。
据说望帝后来化成杜鹃鸟,关于杜鹃啼血的典故,有许多传说,大多与情爱有关,有说丛帝与望帝的妻子私通,有说望帝与丛帝妻子有私情等,笔者认为大多是文人哗众取宠之谈。如下传说更符合杜宇的性格:
鳖灵做了国王即“丛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青城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消息传到青城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寝不安,想如何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青城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聚集了一大群人跟在杜宇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青城山了。
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的杜鹃鸟了。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青城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自己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传说杜鹃花就是杜宇啼血染红的。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望帝也忘不了告诫农民不要误了农事季节,春种秋收,还不停地向农民叫道:“布谷,布谷!”故杜鹃鸟也称布谷鸟,也叫子规鸟。这位爱民如子的蜀王,生前死后,都在为民操心,为他的“民贵”呕心沥血!
正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所云: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