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成渝口水战看巴蜀文化的兴衰

(2010-04-22 09:40:31)
标签:

川剧

川菜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比较

自重庆直辖后,成渝两地的口水战就不断。一篇名为‘重庆去四川化是忘恩负义’的文章,可谓将这口水战推到最高点。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骂资阳投靠重庆,起因是该市领导到重庆商谈共同开发两地石刻旅游资源。这种事也要非难,似乎有点过分了。
    所谓重庆要去四川化,摆出的理由不外乎重庆有人提出要将川剧改为‘渝剧’、川菜改为‘渝菜’、将“四川外语学院”改为“重庆外语学院”等几个老掉牙的问题。多年前重庆的朋友就同笔者谈到此事,他们还批评那些人太幼稚,笔者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可见这种言论一提出就受到大多数人重庆人的反对,重庆至今都没有改动这些名称,就证明重庆的领导和大多数人是理智的。现在还说重庆去四川化,有点故弄玄虚了。
   其实这些名称改与不改,都不该指责重庆人。笔者看来,像“四川外语学院”这样的名称就该改,毕竟重庆不属四川了;至于川剧、川菜是否改成渝剧、渝菜,完全是重庆自己的事,成都人有啥非难的理由?一个东西自己不爱惜,见别人看重它才觉得重要,实在有点可笑。
   比如川剧,四川现在有多少人重视它?我们的省市近二十个电视台、十几个电台,有哪个台在播放川剧节目?参与打口水仗的人,哪个是川剧爱好者?重庆市川剧院坚持对群众演出,沈铁梅成了川剧的符号,近年常代表川剧出席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戏曲晚会。可以说重庆在川剧的传承和振兴方面的工作比四川做得好!重庆并没有将重庆川剧院改为重庆渝剧院,拿川剧说事完全没有道理;四川人自己不喜欢川剧,有朝一日川剧在四川消亡,但在重庆振兴,恐怕那时川剧真的要改成渝剧了;即使重庆人现在将川剧改为渝剧,创造出一个新的地方戏品牌,如当年徽班进京诞生京剧一样,那是莫大的功绩,更没有指责的必要。
   巴蜀文化同根,川菜的发展分不清巴渝和西蜀。川菜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成都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美食之都”,证明川菜的重要地位。比如川菜中的火锅,最初产生于重庆,如今在成都和重庆都一样红火,但火锅不等于川菜。在成都,火锅曾一度将传统川菜挤压到无容身之地,可见成都人赶潮流,曾一度忽略了四川的饮食文化。重庆人要将川菜改为渝菜,将现有的美食品牌拱手让给四川独享,并不是坏事。所以拿川菜改渝菜说事也没有必要。
   成都和重庆是不同类型的城市,许多方面无法比较,但有一点是可比较的,就是在文化产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方面。重庆的历史没有成都悠久,显赫的是元末明初的大夏王朝十几年和抗日战争期的陪都。可重庆直辖以来,在巴渝文化的宣传方面成果累累,如有关重庆的谍战电视连续剧成为荧屏亮点,不仅数量多,质量也不错。重庆当局利用近代重庆作陪都的历史大势打文化牌,这一点的确比成都高明;相比之下,成都的历史比重庆悠久,文化底蕴比重庆深厚,但我们在成都历史文化上做过多少工作?在极左思潮下,古成都的名片——皇城被推倒,至今没有得到恢复;成都有一个电影制片厂,在影视行业比重庆占有优越地位,但近二十年来,成都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剧吗?相比之下,优劣就明显了。
    再说传统戏剧吧,重庆市京剧院、川剧院坚持常年为民众演出,最近举办京剧名家沈福存先生从艺六十周年演出,全国许多京剧名家到场祝贺,中央电视台全程实况转播;川剧名家沈铁梅搞的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不仅唱响南国,也在春节闪亮央视荧屏,何等风光?我们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京剧院现在怎么样?能同重庆比吗?
   改革开放后,方言电视剧也是从重庆的《傻儿师长》发展起来的。他们塑造的范傻儿、棒棒军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四川的方言剧也不少,有影响的不过王保长、粑耳朵系列。难道四川人的形象就是王保长、粑耳朵?成都的民俗文艺名人、巴蜀笑星李伯清,不是为解决职称等问题,到重庆去绕了一圈吗?
   总之,打口水仗没有意思。成都和重庆原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渝两地的口水战可以休矣。成都人应该反思自己,在为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作了那些有益的工作!而不要躺在四川的悠久文化历史上沾沾自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