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俗四川
民俗四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839
  • 关注人气: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神童成才的多彩路

(2009-11-15 19:13:39)
标签:

文史

科举

举荐

家庭教育

教育体系

                 明朝趣事儿4,神童成才的多彩路

关于神童,古今人士都十分关注。看过中央电视台对中国科大少年班那些神童的追踪报道,感到如今对神童们的培养似乎有些令人失望。然而看明朝文史,发现明朝的神童特别多,而且大多都能成才,不少成为国家栋梁,值得今人思考。明朝是科举制度最完备、最鼎盛时期,干部的选拔主要靠科举,因而也是‘读书做官’论最辉煌的时期。看看史料,仔细分析,发现明朝神童成才之路多种多样,有的还颇有趣:

                   一,科举刺激神童多

明朝有文献记载或民间流传的神童故事特别多。流传的神童故事也许不能当真,但从科举中的中举和中进士年龄看,明朝神童的确很多。如果以16岁以下中举,17岁中进士,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仅福建少年中举的就有13人:

13岁:林文桔,弘治癸未科(1403年);、

戴大宾, 弘治辛酉科(1501年);

14岁:林文秩,永乐甲午科(1414年);

15岁:郑一鹏,正德癸酉科(1513年);

      郑云鹏,嘉庆乙酉科(1525年);

      黄曰睿,万历丁酉科(1597年);

      杨元锡,崇祯癸酉科(1633年);

      吕昊  ,崇祯丙子科(1636年);

16岁:陈日往,永乐甲午科(1414年);

       傅檝  ,正德丁卯科(1507年);

       梁怀仁,嘉庆乙酉科(1525年);

       李春芳,隆庆庚午科(1570年);

       王三接,崇祯癸酉科(1633年)。

另据《明朝盛事》载,其它省区少年科第者有(当然更不完全):

 

12岁:杨廷和(状元杨慎之父),19岁中进士,官至少师,后为宰辅多年,为一代名臣;。

14岁:赵时春,18岁中会元,官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为一代名臣;

杨一清,官至少师、左柱国,文武双全,任首辅多年,为一代名臣;
     15岁:蒋冕 中解元,官至少傅,任大学士多年,为一代名臣;

     16岁,王臣 中进士,后官至庶子;

            何景明 中经魁,后官至提学使,为明代著名文学家;

            张居正 中经魁,后官至少师,任首辅10余年,为明代大改革家。

     17岁中进士:

             李东阳,官至少师,左柱国,任首辅多年,为明代著名文学家;

             王献,  后官至翰林学士;

             张灿,  后官至少詹事;

             王廷干,后官至知府;

             伦以训,状元伦文叙之子,正德十二年榜眼;

十七岁中进士者,其中举最迟也是十六岁,而上面统计的十六岁以下中进士的却没有,可见按科举年纪的统计是很不完全的。

               二,理性的家庭教育

上述神童统计是很不完全的,明朝许多神童并没有走少年高中之路。既然科举是明朝干部选拔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各级的科举考试最终走上当官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哪怕你是神童,该修的功课还得修,不是靠聪明和运气就能高第的。因此,许多仕宦人家培养自己的后辈时十分了解这点。最典型的莫过四川新都的杨家。

前面统计人物中有杨廷和,12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成为明朝顶级文臣。在明朝的神童中,十二岁中举的恐怕只有他了。他中举后四川及新都县都一片哗然,祝贺之人特多,县太爷都亲自上门道贺送礼。然而在其父杨春的教导下,杨廷和以《伤仲永》为戒,中举第二天就闭门谢客,远离那些溢美之词,专心读书。然而第二年上京会试却落了榜。其父杨春教导他,会试不比乡试,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于是安排杨廷和去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去学习,并且三年后的会试也没有参加,直到十九岁参加会试才中进士。然后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实习三年,结业后才当上一个从六品官。经过层层磨练,杨挺和最终成为宰辅,为大明一代名相。有意思的是,杨春教子有方,使神童儿子成大器,而他本人中进士却比儿子晚,那就是天分问题了。

杨廷和的成才之路也传给他的儿子杨慎。杨慎在乡里和京城都是出名的神童,然而到19岁时祖父杨春和父亲杨廷和才让他参加乡试并中解元,24岁参加会试、殿试,成为状元。前面统计的神童中并没有他,然而杨慎却是资格的神童。

明朝第一神童解縉可说家喻户晓,有关他的童年传说特多,“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名对被毛主席赞赏和引用。解縉的成才之路与上述杨家父子很相似。解縉也出身书香门第,在其祖父、父亲教育下,这神童十八岁中举(解元),次年(洪武二十年)19岁参加会试,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一同中进士,上面从科举统计的神童也没有他。后来解縉从文渊阁、翰林院、右春坊大学士,直到明朝第一个首辅。解縉这个名神童的成才也是理性的家庭教育的结果。

                      三,务实的教育体系

对科举选材而言,明朝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自学是很难成材的。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凡要走科举之路,进入这些官学非常重要。而要进入这些官学,也如今天一样要经过考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又有培养前途的神童们,可以免费上学;对于一些少年就显示非凡才能的神童,也会采取一些非常培养手段,让他们以后能成为国家重臣做好准备。

明朝顶级文臣、被称为救时宰相的于谦,少年时也是一个神童。他十五岁给巡抚等官员讲朱元璋的《大诰》三篇,非要这些官员跪着听,巡抚御史跪着听完课后,居然无可挑剔,不得不佩服这个神童的才学深厚。但于谦并没有少年进入科第,他20岁(时为秀才)以第一名考取为钱塘县廪生,获得每月米六斗,给鱼肉,免除其家二丁差役的优厚待遇,这可是等级很高的奖学金,给后来中举及中进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面提到13岁的杨廷和考取进士失利,便以举人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好比如今的北大、清华。国家为国子监生免费提供食宿,成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理想场所。杨廷和正是在国子监苦读六年,才于19岁中进士,后来成为明朝顶级文臣,著名宰辅的。

严嵩是明朝的大奸臣,是明史定的调,但史学家们并不完全认同,认为严嵩还是有不少功绩的,也将他列入明朝顶级文臣。严嵩少年时也是一个神童,而且家境很困难。严嵩六岁就成乡里著名的神童,对四书五经里许多篇章倒背如流。当地的知县得知后,就把他召入县学,着意培养。但严嵩‘家徒四壁’,仅薄田几亩,常穷得开不了锅,家里哪来钱供他读书?县令得知后,觉得人才难得,学费由县里解决,又通过考核,将严嵩补为廪膳生,免除他的膳食费用。后来严嵩于二十九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从贫苦家庭迈向权倾一时的首辅。不过当地知县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苦心为大明培养了一个善恶皆具的大权奸!

严嵩是一个特例,何况他也不是明史和传说那样坏。另一个地方官用尽心机培养的神童,成为明朝的中兴宰相、著名改革家,他就是张居正。张居正原名张白圭,湖广(今湖北沙市)人。小白圭自幼聪明好学,两岁就能识字,五岁入私塾读书,对老师所教内容能过目成诵,通晓其义;十岁读完晦涩难懂的六经等儒家经典,十二岁以全府第一被录取为府学生员。知府李士翱爱其才,认为其后必为‘帝者之师’、‘朝廷栋梁’。他认为‘白圭’之名不足以当其位,于是将其名改为‘居正’,后又特许张居正参加乡试(本应再学二到三年,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乡试),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发现这个神童,对其十分喜爱,将自己所系犀带解下赠送给张居正,认为他将来必为首辅,当以玉带束之。然而当年才华横溢的张居正在乡试中却名落孙山,非其文章不济,而是巡抚顾璘有意为之。他认为张居正太小,如少年早贵,难免流于傲慢轻浮,将来不堪重任,于是找到主考官说明自己的意见,得到主考赞同,让张居正受点挫折,再磨练一段时间。后来张居正了解到巡抚的一片苦心,发奋攻读,终于在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张居正果然不负知县、知府、巡抚的厚望,成为大明的中兴宰相、著名改革家。熊召正先生根据史料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还获得‘矛盾文学奖’。

                        四,不拘一格荐人才

明朝选拔干部采取科举为主,举荐为辅的政策。明初因战乱科举未完全正常化,采取举荐选拔人才更多一些,其中不乏对神童的关注和培养。

前面谈到明朝一代名臣杨一清,少年时也是神童,后来成为朝廷栋梁,然而他的成长却与举荐有关。杨一清四五岁就会读书写字,七八岁就下笔成章,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在杨一清十岁那年,皇上下旨要求各地方官向朝廷举荐奇才贤士,以求天下人才今为所用。于是十岁的杨一清被巴陵地方官举荐为翰林秀才,离开父母到京城受皇帝英宗接见。不久英宗驾崩,宪宗继承其父志,下令选派著名学者黎淳来培养其中的神童们,杨一清和另一神童李东阳同在黎淳门下学习,后来都中举人、进士,都成为明朝的顶级文臣。他们走的是举荐与科举相结合的道路。

明朝另一治世贤臣杨士奇并未走科举之路,完全靠举荐走上仕宦之路。杨士奇家庭十分贫困,两岁丧父,九岁继父又去世,完全靠知书达理的母亲教育和抚养。由于刻苦攻读,成为乡里有名的神童。为维持生计,十五岁的杨士奇就开馆教书,有钱人家争相将子弟送到杨士奇处读书,可见其少年学问和名气了。二十来岁时,杨士奇在湖广江夏教书游学,著书立说,受到当时文人和汉阳知县的赞誉和钦佩。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为了修撰《明太祖实录》广泛征集文人参与,杨士奇被举荐进入翰林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布衣翰林。要知明代科举规定,只有一甲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才能直接进入翰林院,其它进士都得作庶吉士继续深造、实习三年左右才能入翰林院,可见杨士奇被举荐享受的待遇之高。杨士奇在翰林院工作期间,受到当时大儒方孝孺的赏识。朱棣夺权后为笼络人才,十分看重杨士奇,让其进入内阁,并辅佐太子,成为太子师。后来太子即位,即明仁宗,杨士奇更得到重用,在内阁出现三杨辅政(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成为首辅。杨士奇历仕建文、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五朝,辅佐三帝,享年80岁,在明朝顶级文臣中是少见的。

在毛佩琪先生著的《明朝顶级文臣》十五人中,除开国元勋李善长外,只有杨士奇没有走科举之路,由布衣而起,通过举荐而成为朝廷栋梁;另一个名臣海瑞只中过举人,也是靠举荐而成为一代名臣的;其余名臣都是由科举中进士乃至状元后进入仕途;这些名臣多数少年时都是神童,在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干部培养制度下,通过不同的成材之路,达到其辉煌的功绩,不能不说在古今神童培养上的一奇迹。

在这些神童、名臣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姓杨的特别出采!上面介绍的‘三杨辅政’、后还有文德武功杨一清、内阁首辅杨挺和、督师辅臣杨嗣昌!

一部《儒林外史》将明朝科举的黑暗、腐败揭露无余,遮掩了明朝科举及干部选拔的另一面。明朝开国后大杀功臣,而后的朱氏继承人又大多不肖,明朝能延续二百多年,全奈它那些栋梁之臣,而这些栋梁之臣全靠那套干部选拔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