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是搞文史专业的,对一些问题实在搞不懂:为何蜀中学者对杨慎的研究如此缺乏兴趣?为何关于杨慎的出版物如此之少?为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杨慎评传》是南京学者丰家骅的作品,而不是出自蜀中学者之手?为何四川媒体在提及蜀中古文豪时,可以提扬雄、司马相如,而不提杨慎?
四川人是不是忘记了这位伟人?如果看一看明及以后的学者对杨慎的评价,我们川人会为自己对杨慎的漠视而惭愧!
明代学者李贽在《续焚书》中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明末朱舜水晚年讲学日本,日本学生小宅生顺问:“扬雄、司马氏鸣汉家,眉山三苏及陆游等鸣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舜水回答说:“国朝有宰相之子杨升庵讳慎者……”
杨慎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论诗,王夫之说他是“三百年来最上乘”;论词,他被明人周逊称为“当代词宗”,被清人胡薇元称为“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论学问,王世贞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今人陈寅恪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杨慎是伟大的文学家、诗词家,流传的诗词作品达2300多首。但在书店却找不到有关杨慎的诗词。要感谢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将杨慎的《临江仙》词唱进千家万户: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此词选自《升庵全集》中《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历史读物,它在叙述历史大事时,融入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评价与感慨。该书自明朝至近代曾经广为流传。《临江仙》是该书第三段《说秦汉》开头的一首词。读此词,人们必然会想起东坡先生那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杨慎此词的意境和气魄并不亚于苏轼词,所以清初的毛宗岗将之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罗贯中创作出不朽名著,但非杨慎之词,不足以表达他小说的主旨,可见这首词所含蕴的人世沧桑,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杨慎还是明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对宋以来统治思想哲学界的程、朱、陆、王哲学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闻不若见”、“知不若行”的认识论;
杨慎一生最为后人尊敬和为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开拓南疆,融云南边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巨大功绩.可以这样说,杨升庵与抗倭将领戚继光一文一武,同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云南作者说:杨慎的这次“远戍”,恰恰是中华之“大幸”,它直接促成了南疆各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大融合。杨慎到了云南,游历考察,著书立说,设馆讲学,广收弟子。杨慎扎根云南35年,除2300余篇诗文外,杨慎的杂著多达
100余种。包括《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内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等等,按今天的算法,足足跨了十多个学科。有人做过统计,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慎赴滇后至明末,云南共有150余人写有著作260余种。杨慎还在云南培养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掀起了高质量,全方位的汉文化传播高潮,全国文坛中心甚至一度出现南移的现象。
有文章称:直到今天,在云南百姓最受崇敬的三尊“神”依然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时至今日,新疆有“东突”搞恐怖,西藏有“藏独”搞分裂,而拥有众多民族的云南始终与中华大家庭其乐融融。这一切与当年杨慎先生出色的“文化统战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川滇人民不应忘记杨慎,全中国人民也不应忘记杨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我国西南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民族英雄。
成都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上的杨慎塑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