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诗话
明代《群芳谱》所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古人诗咏海棠多为贴梗海棠。贴梗海棠枝秆丛生,枝上有刺,其花梗极短,花朵紧贴在枝干上而得名。贴梗海棠在中国有非常长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尔雅》中的“楙”即是此物。贴梗海棠的花色多样,但以红色最出名。古诗词常以海棠形容美人之面。故陆游海棠诗中有“猩红鹦绿极天巧”、“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等句。用海棠来描写美人,古今传为佳话的算唐明皇说杨妃的海棠春睡。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从此引来文人骚客对海棠春睡的迷恋。
用此典故作诗最有名的是苏东坡,他据此典写了一首《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这是苏轼对唐明皇的海棠春睡的出神入化的诠释。
海棠春睡的典故在苏轼的另一首海棠诗中,得到进一步引申,他写道: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这两首诗都是苏轼被贬后所作,因而以海棠自喻,犹如被谴空谷的佳人。其实,当时蜀中海棠正盛,已成为富人花园中的珍品,并非空谷幽兰。或因苏轼长期出仕在外,不知蜀中海棠盛景?其实不然,他叹息此陋邦花何以被好事者移到西蜀,可知他对蜀中海棠还是略知一二的。之所以如此描写,一则因杨贵妃的典故,二则因自己被贬的境况,有感而发。
美女面如海棠,的确魅人。要知中国人是黄色人种,皮肤偏黄,不似印地安的红色人种。美女面如桃花就很不易了,面如海棠应该是病态。如杨贵妃酒后面如海棠,很可能她患了高血压。贵妃肥胖,164厘米的个子竟有138斤重,又嗜酒,不得高血压才怪。试观如今患高血压的人,如果皮肤白皙,血压高时必然面部红润。当然这是题外之话。
到了明代,海棠春睡的典故被“风流才子”唐伯虎”写意出来。他根据东坡居士的诗,将海棠春睡美人化。通过丰富的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这是一幅海棠花下睡美人的图画。不过,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却没有美人,仅有海棠。身居孤岛的张大千的意境,似乎与苏轼相似,以海棠喻人、喻己,人亦花,花亦人。春来也,海棠花却浑然睡去。以花示思念故土之情,不以言表。此心正如忧国忧民的陆游,客居蜀中的无奈心情:
陆游《
初春探花有作》:
灯山昨梦叹匆匆,便恐新春过眼空。
千缕未摇官柳绿,一梢初放海棠红。
金羁络马闲游处,彩笔题诗半醉中。
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