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称“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四川民间也叫“过小年”,“人过年”或“人的生日”。民间传说,女娲娘娘造生灵时,其顺序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分别对应其生日,或过年。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人们希望这十天天气晴朗,预示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的习惯。
过去,“人日”这天,“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习俗多数已消失。
目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四川民间过年,平民百姓到初七为止。人日过小年后,就开始上班或下地干活了。根据各自的条件,这天的饮食要尽量像大年三十那样丰盛。因为大年三十的大餐,习惯弄得很多,除初一吃汤圆、全天吃素外,其余都是吃陈饭菜,表明家里富裕。到初七,就必须重新作饭菜。
在成都杜甫草堂有隋杜审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每年正月初七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都要举行隆重的人日庆典,当然少不了各种文娱活动。但最抢眼的活动是“人日诗会”,在成都的文人骚客聚在一起,或朗诵自己的新作,或朗诵古人有关人日或草堂的诗,显得格外高雅。
古人有关“人日”的诗选
杜甫 【人日两篇】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
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陆龟蒙《人日代客子》: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薛道衡(隋):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