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杂谈 6.“三生石”结旷世奇缘
上世纪抗日初期,在川北一个叫塔林坝的乡村,17岁的李德芳经人介绍,与20岁的川军排长邱大明结为连理。不想一对恩爱夫妻仅过了5个月,邱大明就失踪了。李德芳家认为碰上了骗子,父母因此生病去世。李德芳却始终不相信他的丈夫是骗子,便只身来到重庆,一边帮人干活维持生计,一边寻找丈夫的下落。可是丈夫的去向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信。不得已,在别人介绍下与一刘姓男子结婚,改名刘泽华。可是婚后生活总不如意,不得不离异。时光流逝,不觉到了二十一世纪,年老孤苦的刘泽华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一老头相识。第一次见面,刘泽华觉得这老头诚实可信,便与介绍人联系希望有第二次见面,最好在老头的家里见。刘泽华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在那老头的家里,她发现房屋虽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泡菜坛的坛沿水都是干净清亮的,她喜欢上这个老头,于是马上同意了与老头的关系。诚实的老头言语很少,一切听从刘泽华。两人同居二十多天后,彼此都觉得相处很融洽,便决定去办结婚证。
要正式办理结婚证,二人才发现彼此还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这时老头问刘泽华,你的老家在哪里,她说在川北一个叫塔林坝的地方。老头又问,我知道这个地方,但那里姓刘的少见,大多数人家姓李。
刘泽华说:“我就姓李,是后来改姓刘的。”
老头问:“你知道一个叫李德芳的人吗?”
刘泽华说:“我原来就叫李德芳呀!”
老头又问:“你就叫李德芳?你是不是嫁过一个叫邱大明的人?”
李德芳吃惊的问道:“你怎麽晓得这些?”
老头说:“我就是邱大明啊!”
…….
原来,邱大明同李德芳结婚不久,一天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川军出川抗日。军令如山倒,来不及通知李家就随部队离了川。他无时无刻不惦念他的妻子,可是那时的农村无法通信。抗战胜利后邱大明回到塔林坝找他的妻子,可是已经无人知道李德芳的信息。后来在重庆工作,四处打听也毫无结果。他绝望了,觉得今生难续这段姻缘。不想神差鬼使,二人居然如此神奇地走到一起!真是少年夫妻老来爱,这对恩爱的老年夫妻十分珍惜这段重续的旷世奇缘。最近,他们二人被请到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作客,该栏目还为他们举行了特殊的婚礼。
笔者深感造物的神奇,他俩难道是三生石上结的缘?于此我想起川剧《谭记儿》中的两句唱词:
莫不是亡夫又经轮回转,莫不是三生石把字签?!
三生石上的奇缘总是带有神化色彩;李德芳、邱大明二人的旷世奇缘却真实出现在人间。即使是无神论者,此时也不免有些感谢上天的恩惠,不由得来回顾“三生石”的典故: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特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
缘定三生的故事
富家子弟李源信佛,与圆泽和尚是好友。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
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
黄三谷梦悟前身
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这故事就出自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想到了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