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苏氏三杰苏洵、苏轼及苏彻是父子三人,在成都附近的眉山市有“三苏祠”,就是纪念这三位宋代古文学家、诗人的。这三人太有名了,不必在此多费笔墨。
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川北著名古镇阆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阆中旅游,无不知川北陈氏三杰的。中学语文教材《卖油翁》一文中提到了“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尧咨这位当时闻名天下的武状元及其两位文状元兄弟的雕像即将屹立在南部县城的柳林文化广场。
北宋年间,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官至尚书)的三个儿子中,分别有两人中了文状元,一人中了武状元,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陈氏三状元”。由于当时的新井属保宁府(今阆中)管辖,今天阆中市的三陈街就是以这三兄弟的事迹而名留千秋的。在南部也留下了金鱼溪、金玉桥、状元桥、三元街等美名轶事。据资料记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以来,全国共出了800多名状元,一个县三兄弟同为状元,在全国罕见。曾有一度时期,四川省内某大学的教授先后就眉山的“三苏”和南部的“三陈”作了专题研究,发表文章回顾天府的名流文化。
陈尧叟(961-1071)字唐夫,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后累官至宰相。陈尧叟29岁中状元。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一氏三杰的奇迹在现代中国文艺史上,要数刘氏三杰,即中国新文化运动干将刘半农、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及二胡艺术家刘北茂三兄弟,史称“江阴刘氏三杰”。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汀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尤其是他作的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及“病中吟”,成为二胡曲的开山杰作。
刘北茂(1908——1981),字寿元,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08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原属江阴)。在其兄长刘半农和刘天华的指点和熏陶之下,他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便已掌握了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尤为擅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