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电视台10频道分两期播放了“阿房宫之谜”,谈对阿房宫的考古发现。该节目从杜牧的《阿房宫赋》出发,以大量篇幅叙述考古过程,最后以阿房宫并未建成作结论,颇感到有些故弄玄虚。不犹得翻看《史记》和《阿房宫赋》原文看看究竟。
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首都咸阳的宫殿太小,便大兴土木,于公元前二一二年(始皇35年),发徒卒七十余万人,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秦始皇死后,二世元年四月,秦二世曰:“先帝以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故复作阿房宫”;又二世二年,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盗多,皆以戍漅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结果二世不听,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历时三年,宫未建成,二世三年秦国灭亡。项羽攻入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绝”(史记《项羽本纪》)。可见阿房宫并未建成,项羽烧的是咸阳秦宫室,非阿房宫也!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为鉴戒。《古文观止》的《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注为“项羽烧秦宫室”。可见前人读《阿房宫赋》,也不认为阿房宫已建成,为项羽烧毁。既然杜牧已说明其作《阿房宫赋》目的,使用艺术的虚构和夸张手法就是很自然的了。对照《史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1.文章开头的“蜀山兀,阿房出”句,便是虚构。将四川的树木砍完,修起了阿房宫,显然与《史记》不符;
2.“复压三百余里”,谓阿房宫之广,显然过于夸张。现在哪个城市可横跨三百多里?
3.描写宫中美人之多,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36年,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决定建阿房宫,显然杜牧在这里将秦宫室泛指为阿房宫,非秦始皇欲建之阿房宫也!
可见,史书记载与文学作品<阿房宫赋>的描写相去甚远.作为科学的考古,当然应以历史为据,不应以文艺作品为据.否则,据白居易的<长恨歌>,考证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到日本去了,不是笑话吗.考古工作者按<阿房宫赋>的描写,花大量时间和钱财去考证阿房宫的存在,显得有点滑稽.笔者认为,考古工作者都是熟读史书的,不会如此幼稚,乃是节目制作认故弄玄虚,提高收视率所致.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这样做是否不合科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