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节大餐记(三)- 川北灯戏
看到川北灯戏与川剧同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纳闷道:灯戏不是川剧中的一种吗,为何与川剧分开立项?这次非物节看川北灯戏展演,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
南充市川剧团的川北灯戏分团在非物节期间,在锦江剧场展演两场川北灯戏,让我开了眼界。《嫁妈》、《秀才买缸》、《灵牌谜》、《闹隍会》等,都是川北灯戏的名戏。她的表演程式与川剧有明显不同,不少带皮影、木偶的夸张动作;唱腔是明显的四川民歌、小调风味;伴奏则是典型的民间歌舞风格,不像川剧锣鼓震耳欲聋。
《闹隍会》一出特别精彩,著名须生傅玉斌以丑角来刻画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知县,将一个即可爱,又可笑的父母官展示给观众:民众去拜城隍,不来找他,他觉得与民众疏远了。想听到民众的呼声,了解民众的疾苦,他假扮城隍,乘着竹竿“轿”,混入民众的拜隍会。充分展示了坐竹竿、跳河蹬的功夫,及动听的川北民歌风味唱段。在拜城隍会上听到老百姓希望修桥的愿望,立即表态解决。这样的父母官不是值得现在的父母官们学习吗?!
这场演出使我增长了见识,川北灯戏的确是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对川北灯戏“百度”了一下,下面是介绍川北灯戏的短文。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