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卧夫交流----也谈诗歌的表现形式
我很喜欢诗歌,但是我很慎重写诗。原因是我觉得诗歌神圣,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高洁。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也很喜欢写诗,每天都写“诗日记”,用诗的语言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像现在的许多“诗博客”一样,任何题材都用诗去表达,自己乐在其中,而别人看了却觉得不知所言所指。后来渐渐地领悟到,诗是不能乱写的,每一种诗歌,能够表达的思想,有着内在的规律。不懂诗的人读“文字”,懂诗的人读“结构”。诗这种语言形式,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入门简单,写好了不易。
前几天看到卧夫的博客,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有灯不点点蜡烛----读风妞妞的诗兼谈诗歌的语言制度》,这是近日来看到的少有的好文章。他分析的诗歌的“语言制度”,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构造形式,看罢很有收获。
卧夫说:“小说是讲故事,散文是说闲话,诗歌则是作者与读者在彼此的误解中交谈的语言艺术。”
“诗人与读者之间,玩的其实是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在相互的回避当中又有一种被对方察觉的欲望。”
卧夫的所指,是想说明诗歌形成的原始动力。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诗歌,原始动力来自诗歌本身的吸引力,朦胧、误解与解密,构成了人们对诗歌的追求。
卧夫还说:“诗人依赖抽象的痴狂鼓励自己咬文嚼字,依赖生动的幻觉维护自己的原始激情。人世间幸与不幸的变化无穷,毫无节制地折射于诗人的诗里,诗人恍然如梦的情感体验,五花八门的文字记录,千变万化的解析方式自是林林总总。”
“世人对诗歌的渴望远远不及对一幅画或音乐的渴望那么强烈。诗歌在现实生活里的举足轻重让诗人难堪,甚至寒酸至极,但这并不影响诗人继续坚守自己的情绪,在自我体验当中通过梦想实现自己的存在。”
卧夫似乎在说,诗人通过梦想及近乎痴狂的语言力量,来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的。“诗人可以把自己扔进黑暗,用指尖和你说话。诗人可以专注地寻找一种怀念方式。诗人可以用口哨把刚才唱的歌,都吹一遍。诗人如果一不小心,和迎面而来的你在碰撞中静止了一秒,就能背下属于你的简谱。”
诗人很神秘,他像一个幽灵,用她那特有的方式,在和你交流。而一旦交流开始,掌握命运的主体就变成了“诗歌”而非诗歌背后的个人。这个道理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诗是客观的,当她离开诗人的笔尖以后,诗人就远离而去。只有诗歌本身存在着,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交流,交流的结果全不由诗人所掌握。男人读诗和女人读诗是不一样的,老人读诗和青年人读诗也是不一样的。一首好诗,能够融进读诗人的血液,引起的共鸣一定会是不同的。
上面的这些话,有些太枯涩了,似乎很难让人明白。那我就说一些容易让人们明白的话吧,简洁如下:
诗歌是靠字面语言与人交流的;
诗歌的语言是靠丰富多彩来吸引读者的;
诗歌的精髓是刺痛读者的神经,让他产生共鸣来达到渲染的目的的;
诗歌里没有完整的故事,是靠那些“一地的花瓣”来表达某种感受的;
诗歌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但读罢诗歌往往看不到作者,作者消失在诗里了;
诗人所依赖的判断或事实,经常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一种错觉,是短暂的接触或逃离;
诗人不寻求图解真理,而是在描写感受中渗透着真理;
诗歌永远在幻想中拉起读者的手,给人以幻想,用幻想撼动人的心灵……
我这样说,是否显得明白一些了呢。我想简单化地说明卧夫的思想,其实也有我自己的思想。对诗的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样,谁也无法概括穷尽。说到底,解释诗歌的“意境理论”真的意义不大,在读者欣赏诗的过程中,往往是靠灵性拉动的,他有多少灵性,他就能看懂多少灵性的你的诗,如果他没有灵性,他就连最简单的诗也看不懂,诗人不必追求人人看得懂你的诗,有共鸣者总是少数的。
所以我对每天都在写诗的人有一种怀疑,诗是靠真情去打动他人的,诗歌没有感动、没有灵性是写不成的,即使勉强写成了,灵性不够的话,也是感动不了他人的。诗歌不靠多、不靠滥取胜,而是靠真情去取胜。
再说一点小小的体会,对不同的诗歌,解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朦胧诗,是要用眼睛去“看”的。朦胧诗美在“你看”的过程中,朦胧的是美妙的词汇和意境,用眼去仔细看,美在其中,眯起眼睛去想,更能体会美的深刻;
现代诗,是要用耳去“听”的。如果有人读给你听,那是最美的。郭小川的诗,是要别人读给你来听的,它朗朗上口,每一句都会回荡在你的胸臆中;
古代诗词,是要用嘴巴去“吟”的。吟出声来,摇头晃脑,才出意境,为什么?因为古代诗词合辙押韵,读起来落地有声,不吟不知其美哦;
而古代长歌,是一定要“唱”出来的。一定要朗读长歌。长长的歌赋,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它的一气呵成,只有在全神贯注的“唱”中,才能够体会其美、其雄壮、其浑厚、其深远,默默地看是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由此,我们就会明了,什么样的诗需要什么样的技巧:写朦胧诗,你就注重词汇吧,任你怎样让人误解,都是美的;写现代诗,你就要注重整体结构,没有逻辑上的优美曲线,让人听来就很混乱,何谈好诗?写古代诗词,你就要咬文嚼字,注重词谱的规则,否则,自创规则的诗词水平一定会打折扣;最难的,当属长歌,既要有逻辑脉络,又要有大的意境,还要有古诗词的技巧,而最终,一切都要服从于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一气呵成,才是好作品。
明白规则,才能鉴赏,学会鉴赏,才有文学上的享受。我们可以是写作上的外行,但一定要学会做鉴赏的内行。读诗,和看篮球赛一样,是需要有些规则感的。
(转自金樽明月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0423875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