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留学圣约翰大学毕业证清心女中稳婆周村文化 |
分类: 老北京小知识 |
http://reading.cersp.com/gallery/UploadFiles_8180/200606/20060613101801560.jpg
民国21年(1932年)7月,圣约翰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毕业证书。这种中英两种语言的毕业证书通常是教会学校的产物,在中国历史的其他阶段是很少见的。
http://reading.cersp.com/gallery/UploadFiles_8180/200606/20060613102234235.JPG
民国11年(1922年)12月,清心幼稚园园长颁发给学生的肄业证书。
http://reading.cersp.com/gallery/UploadFiles_8180/200606/20060613102234553.JPG
奉天省助产士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考试及格证书”。确切地说,这是一张助产士资格证。
http://reading.cersp.com/gallery/UploadFiles_8180/200606/20060613102234972.JPG
民国30年(1921年)11月,河北省日属医院颁发的护士毕业证。实际上也就是该学员在这家医院的工作许可证,“自我培养,自我使用”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http://reading.cersp.com/gallery/UploadFiles_8180/200606/20060613102234596.JPG
奉天药剂师养成所颁发的“卒业证”。日文毕业证,日寇奴化教育以及“以战养战”政策下的产物。
民国时期的外资学校,一般是基督教会在我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和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创建于晚清,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我国的入侵而产生的。这些教会学校本来目的是为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服务的,但客观上它们也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我们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同时为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圣约翰大学在上海,原名叫约翰书院,是美国圣公会施若瑟主教于1877年筹建的,1905年正式改名为圣约翰大学,不久又创办了圣约翰大学附中。该校出过不少名人,如顾维钧、连战的祖父连横等。他们中很多人出国留学又回来报效国家,有些人还踊跃地投入到爱国斗争中。这是基督教在中国教育、翻译界做出的重大贡献,圣约翰大学也跟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复旦大学等校齐名,风行一时,成为名校。
圣约翰大学附中是清末和民国前期上海最有名的学校,当时达官贵人和名流显要大多把孩子送到圣约翰大学附中就读。该校名师荟萃,贤达云集。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早年都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中。该校在体制上受圣约翰大学节制,其教学体制与圣约翰大学一脉相承,完全采用西方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我国教会学校的典型代表。
第二张是1922年外资幼儿园颁发的“幼稚园肄业证书”。清心幼稚园是清心女中的附属幼儿园。清心女中,初名清心女塾,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1861年在上海创办的教会学校。20世纪20年代初,清心女塾改名为清心女中。如今的上海八中的前身就是当年的清心女中。幼儿园那时叫幼稚园,这类学前班当时很少见,也是“进口货”。现在幼儿园学习期满很少颁发毕业证的,老外的管理却很正规,还一板一眼地颁发毕业证。现在虽然我们连农村也有幼儿园了,但是很多幼儿园还不大正规。像这样给幼儿园孩子发毕业证其实也很有意思,可以给孩子以荣誉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另外也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记忆凭证。
T2-8民国19年(1930年)5月,山东周村复育医院护士学校毕业证。
第三张是山东周村复育医院护士学校的毕业证。周村复育医院是1908年周村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1920年,复育医院开办附属的护士学校。复育医院护士学校为医院培养专业医护人员,是民国时期基督教医院附属护校的代表,是较早在中华护士学会注册的学校。那时候人们一般只知道医生,护士职业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件新鲜事,这类护校也成了新奇的“洋玩意”。复育医院护校和其他基督教会背景的护校是我国早期医护职业教育的先声,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毕业证上对这位叫樊朴卿的学员如此评定:“对于所定课程业经肄习完毕,考试及格,各科实地护病方法及割症室内艺术均极精确娴熟,又且且品行端方,准予毕业,并授文凭,以示奖励。”看来这是个品学兼优的尖子生。教会学校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以外,还很重视英文,复育医院护校也不例外。所以教会学校的毕业证一般都是中英文对照的。
后面三张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日本侵略军到中国打仗就得“以战养战”,制造药品和培养护士来为战争服务。其中有一张是培养助产士的,多少填补了我们的空白。要知道,在旧中国,产妇接生由稳婆负责,而稳婆接生只凭经验,缺少科学常识,因此一旦碰上难产,产妇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