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升初家长会证书校园 |
分类: 姐姐和她的女儿 |
小升初日记3——小升初决战从五年级开始
开学以后马上开家长会,在桐桐他们学校绝对是一件反常的事情。
在我的理解中,家长会就应该在学期开始时开,向家长介绍学期计划,以便学校和家长更好地配合。而桐桐学校的家长会一般都是在学期末开,向家长汇报这一学期学校的成就,在我看来更像做广告,少了些真诚多了几分做秀。
张老师带班一个星期即召开家长会,让我感觉到一种兴奋和希望。然而,今天参加家长会,我的心情很复杂。在门口遇到几个五3班的家长,大家在谈论着对张老师的印象,我感觉,对张老师有好感的家长并不多。
家长们都坐到自己孩子的座位上,张老师身着黑上衣、花裙子走上讲台。一上台就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首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向杭子承和郭泽一的妈妈道歉,然后回到了正题:“各位家长,今天开家长会,主要是想说一说小升初的事情。孩子们都上了五年级了,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进入临战阶段。我问了一下同学,我们班考过公一的只有五六个人,没有一个考过公二的,希望杯获奖的只有一两个人,春蕾杯也只有三四个获奖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差距很大。小升初已经迫在眉睫了,竞争有多残酷,大家都知道。希望我们家长要足够重视。大家回去都看一下孩子们手里的证书,没有的就要抓紧了。”
教室里一片哗然:
奥数不是早就叫停了吗?
公英听说也要叫停了。
什么样的证书才是有用的呢?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我们没有上过奥数,该怎么补啊!
我们只有剑桥少儿英语三级的证书,管用吗?
我们发表过文章,有用吗?
……
张老师一锤定音:最有用的证书就是公共英语一级、二级、三级,希望杯和春蕾杯的获奖证书,没有证书的孩子们要抓紧了。
我听得吓出一头冷汗,桐桐没学过奥数,英语也就是剑三,本来报过一次作文班,在听了两个月以后,被我停掉了,我怕再学下去,桐桐学会这些八股文就永远也写不出真正的好东西来了,因此,也没有春蕾杯的奖项。整个一个一穷二白啊,这可怎么办?我这时有点后悔甚至有点怀疑我对桐桐的教育理念。在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桐桐发展得很全面,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可是,小升初也不考你琴棋书画,语数外,实打实,你怎么办?
我知道了,小升初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啊!
我知道了,小升初面前人人平等,五年级开始,只能做亡羊补牢的工作了。
我知道了,培养人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是,如果你只盯着远大的目标而无视眼前的客观要求,你很可能走不到那个大目标就被眼前的客观障碍绊得头破血流了。
这时,张老师打断大家的嘈杂声,开始讲这一个礼拜以来对学生的了解,没想到,时间虽短,但张老师对全班同学的了解却是细致的,谁有什么优点谁有什么缺点,了如指掌。我想,除了责任心以外,没有爱心是做不到的。这一点,让我对张老师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
张老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各门功课都很好的,大概有十个人左右,这也就是最有希望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荣誉的同学;第二个梯队是进步很大的,言外之意是努力以后还是有希望的;第三梯队是潜力很大的,这多半是个客气的说法;第四梯队是尚需努力的,这一部分的同学老师没有点名,但大家都知道,像杭子承、郭泽一等“四大金刚”以及一些成绩很差的同学,就属于这一拨儿了。
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不能不重视老师的这次分类,平常考试不允许排名,这种分类,也就相当于排名了,各自在心里掂量着孩子的“分量”。
接着是几个家长做演讲。周旋(化名)的家长是每次都要介绍经验的,周旋是班里的第一名专业户,好像第一名被她承包了一样。维持这样的荣誉,得益于她父母的教育理念:上好大学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他的父母都是“移民”一族,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周旋练的是“童子功”,从一年级开始就奥数、英语、作文全面培训。听桐桐说,除了这三门课,她没有报过其他兴趣班。周旋爸爸介绍了很多经验,只有一条让我很有感触:好的成绩源于家长的坚持。
苏曼(化名)、惠敏(化名)也是班里的尖子生,惠敏和周旋一样,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惠敏妈妈的经验就是:孩子永远都不会自觉,家长一定要天天坚持检查作业。跟她对比,我觉得自己好不负责任,小学二年级以后,我就没检查过桐桐的作业。苏曼是个发展比较全面的孩子,一直当班长,苏曼妈妈的经验就是放手。苏曼的成长在我看来好像是个谜,我以后得向苏曼妈妈多多讨教。这些孩子家长的经验,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过。
最后是我做演讲,尽管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走上讲台,突然感觉心里很空洞,好像有点语无伦次,好像说的都是些“教训”,反正没有太跑题。在台上,看到了杭子承妈妈包含着复杂感情的眼神,我如锋芒在身,升出一种辜负了别人信任的负罪感。
张老师最后说:“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比孙老师更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培养好孩子们,请家长们放心!”家长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家长会,张老师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这次家长会,我有一种被颠覆的感觉:我一贯认为很优秀的桐桐,在小升初这套评价体系下,突然变得一无是处。
是我错了?还是教育体制错了?
我始终坚信,将来社会上需要的有用人才一定不是小升初考核的这类标准。但是,我必须得面对现实,否则,不想让桐桐输在人生路上的我,很可能就要让桐桐输在起跑线上了。
走出校门,有人给了我一张课外培训的小广告,在广告的上方,赫然印着一行红色的粗黑体大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让我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