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023-02-19 08:08:11)
标签:

旅游

范园

先忧后乐

范仲淹神道碑

秦国太夫人





          10月30日驶离洛市区前往伊川去瞻拜宋代的几位历史名人陵园,首先我们驱车约35公里,花了50分钟来到范仲淹墓园。
          范仲淹墓园又名范园,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距县城17公里,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水河,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被称为风水宝地。范园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及其部分子孙的墓园。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仲淹墓分前后两部分,整体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前域有院落、石牌坊、神道、山门,前域中央设有范氏祠堂祭庙,神道两侧有石羊、石马、文武官员石像生,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宋仁宗亲书碑额的“褒贤之碑”是最为著名的“三绝宋碑”。祠堂后即范仲淹主墓,及其母秦国太夫人及长子范纯佑墓。范园后域前部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墓,其后有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荢粹墓及一个侄子、八个孙子和三个曾孙墓。
         范仲淹(989-1052),祖籍邠州,曾祖移居苏州吴县,在天平山有祖茔,为何他没归葬苏州,而安葬在洛阳伊川?我回来查阅资料后才明白他的大孝之心。原来他虽然出生官宦世家,但经历也颇坎坷,两岁父亲范墉在武宁军节度使掌书记任上病故,其母带着他扶柩回苏并葬于范氏祖茔,在就近的咒钵庵守灵,而范氏家族对他们不闻不问,其母谢氏迫于生计改嫁给时任平江府推官的山东人朱文瀚。范仲淹是继父抚养成人的,他也随之改名为朱説。此后他得知自己身世后更加发奋勤读,于1015年考中登第,为第九十七名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里参军官居九品,他接母亲奉养,后随着他的官品升级,范氏家族同意他复姓归宗。
        1026年范仲淹母亲辞世,她既不能葬于苏州范家祖坟,又不能入朱家祠堂,范仲淹只得暂葬她于其夫人老家商丘宁陵。在守制期间他应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途径伊川他拜谒了唐代名相姚崇的坟墓,受姚崇经历与其相仿的启发,他决定在此买地建坟。1031年在其母去世五周年之际,把母亲的灵柩移葬至伊川姚崇墓园的附近,自己身后也葬于此永远陪伴母亲。世人都知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大忠大义,此范园更彰显了他的至高大孝。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  伊川万安山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   范仲淹汉白玉雕像,位于范园前广场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  国保碑(国六)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4.  范园前曲水桥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5.  范园大门,明清以来,范家后人世代在此守护着范墓,许营村也大都是范氏后人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6.  神道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7.  石牌坊,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四柱三门,面阔5.8米,高3.75米,坊额“高山仰止”、坊柱对联“嵩少青山高道德   涧瀍碧水洁萍蘩”,系汝州刺史秦耀明所题,柱顶各蹲一望天吼,造型优美,部分损毁2002年按原风格进行了维修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8.  山门前还存有部分石像生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9.  用玻璃罩起的石兽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0.  文官石像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1.  用玻璃罩着的武将石像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2.  神道两侧有多通古碑,此为乾隆碑,高2.33米,宽0.72米,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碑文记载了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巡视中州时,派员到范墓致祭,宣读乾隆亲书祭文,对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给予高度评价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3.  范仲淹神道碑,位于墓冢前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由宋仁宗亲自手书,由欧阳修撰文,王洙书丹,刻字为隶书。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文精字美,被称为“三绝碑”。碑楼系民国五年(1916)所建,现用玻璃罩着,是一块保存较好的宋碑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4.  “褒贤之碑”(此片选自网络),由北宋仁宗皇帝亲自书篆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5.  碑文由欧阳修撰写(虽然反光,贴着玻璃拍还能看看,最左一行可见 "欧阳修文" 字样),碑文“叙事精简,词语精炼,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6.  王洙书丹,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7.  重修先文正魏国公墓道飨堂碑,通高4.17米,宽1.2米,立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范文程(时任清廷首辅)撰文,范承宗篆额,范承祖书丹,碑文记述了范墓在宋元明各代的修葺情况,特别详细记述了清顺治十三年重修范墓的原因、规模、捐资人等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8. 重修范文正公墓道飨堂祠碑,立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由河南地方长官立,范文程撰文,范承先书丹,碑文内容与前碑大致相同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19.   范仲淹墓告示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河南巡抚徐立,主要内容为禁止侵损范仲淹墓地,不准在周边采石伐木等,违者允许地方官依法处理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0.  近年重修范园,后人又立了多通碑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1.  范文正公祠,宋代即有,屡有损毁重建,此祠是2002年不慎失火后重建的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2.  飨堂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3.  正中匾额“以道自任”由光绪帝题,额下为范仲淹坐像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4.  坐像左侧有毛泽东手书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5.  右侧为后人范止安恭录的范仲淹诗《瀑布》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6.  左侧墙上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7,祠堂另两室有范仲淹生平事迹展示,“唯德是依   终生不欺”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8.  “平叛西夏   建功边陲”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29.  “名篇佳作  贯古留今”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0.   “魂归伊川   名垂千秋”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1.  范文正公陵园主墓——范仲淹墓,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赠兵部尚书,累封楚国公、魏国公,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主持“庆历新政”,著名《岳阳楼记》“先忧后乐”思想,垂训千古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2.  主墓,为锥形状土丘墓冢,封土高约2米,直径约10米墓前立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3.  “宋范文正公母秦国夫人墓”,谢氏,俗名观音(963-1026),河北正定人,宋端拱元年配范墉,次年生范仲淹。贤淑贞德,慈慧有范,初封为颍川郡太君,后追封吴国太夫人、秦国太夫人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4.   “宋范文正公长子临薄公墓”,长子范纯佑,事父母至孝,未尝违离左右,随父陕西平叛,战功不凡,后得疾昏废,年三十九岁逝

金秋中州游(七十一)拜谒范仲淹墓
35.  范园内千余株侧柏,四季长青

         范仲淹苏州人,曾任苏州知府不到一年,却开创了府学之先河,他虽在苏州无一自己的房屋,却为苏州留下了极盛的文风,今拜谒范墓,仰慕先贤,继承其风,实在题中之义也!
         接着我们前往同在伊川的程林。。。。。。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