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3年元旦,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恭贺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唐恭陵距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仅约20公里,同在洛阳偃师区,我们行车约20分钟就到了陵区。
唐恭陵位于偃师区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李弘(651-675年),永徽四年(653)封代王,显庆元年(656)立为太子。上元元年(674)11月,高宗、武则天驾临东都洛阳,弘奉诏前往,纳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妃。上元二年(675)4月,从幸合璧宫,卒,谥孝敬皇帝,时年24岁,同年8月葬于恭陵,尽用天子之礼,高宗亲撰《睿德纪》文并书丹,刻石立于陵侧、
整个陵园占地500余亩,平面呈正方形,结构工整,长宽各约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今地面已无存,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南神门外设神道,神道两侧分列有石像生,陵园内有陵台和哀皇后墓。陵台呈长方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残高24米,哀皇后墓位于陵台东北40米处,呈方锥形,长宽各约50米,残高13米,陵园地面现存石刻19件,东、西、北三神门各置一对坐狮,南神门外为一对立狮,还有石望柱、天马各一对石像生3对和李治亲撰的《瑞德纪碑》。
李弘以太子身份死后被追谥为“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恭陵神道石刻做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唐恭陵是中原地区帝陵群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陵。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唐恭陵坐北朝南,牌楼式南神门
2. 在陵台上俯瞰南面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3.
国保碑(国五)
4.
石望柱1对,距南神门300米,通高约6.5米,由基座、柱身和莲花顶三部分构成
5.
天马1对,位于石望柱北92米,唐代陵墓设置天马以恭陵为首,天马高2.4米加底座通高3.57米,造型生动,神秘祥瑞之感跃然天地间
6.
石人3对,第一对位于天马北43米处,石人高2.73-3.3米,造型大体相同
7.
石人头戴平巾帻冠,身穿宽袖袍,内著长裙,外着裲裆,腰束宽带,足蹬云头靴,双手握剑,举手胸前,挺胸侍立于仰覆莲花座上
8.
睿德纪碑,位于东列南数第一、二石人之间,通高7.23米。碑身高6.03米,宽1.94米,厚0.65米,碑座高1.2米,宽2.7米,厚1.9米,碑额刻飞白书“孝敬皇帝睿德之纪”,碑文楷书,自右至左竖排33行,每行82-89字不等,全文2000余字,由于已历1300多年,碑文已漫漶不清,碑文内容在《全唐文》等文献中可见
9.
石人之北为石立狮1对,位于陵台前方,左右分置相距54米,两狮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跃之态,东边雄狮高2.64米,西边雌狮高2.4米
10.
其他东、西、北三神门各置1对蹲狮
11.
蹲狮高2.3米,昂首前视前肢斜撑,头颈鬃毛卷曲,颚下三绺须毛,长尾甩于左腋下,形态雄劲,造型逼真,蹲居于总高1.95米的三层长方石座上
12.
墓区总面积达500余亩,记得当年我插队的生产队总耕地还不到200亩,据说当年选择此处就因此是块风水宝地
13.
陵台四周种了许多树,看起来应属近年所种
14.
有小路可登上灵台,当年称为“凤凰岭”,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一座山
15.
娘娘冢,在太子冢的东北隅,两冢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距太子冢约50米,同茔而不同墓,两冢都是长方覆斗形,现存形状已很不规整,底部方锥形,长宽均50米,上半部呈圆形,残高13米
16.
娘娘冢被盗的文物,1998年1月30日夜,以张少侠为首的六个盗墓贼将恭陵哀皇后墓炸开,盗走包括19件一级文物在内的61件文物,此案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组织力量迅速破案,追回全部被盗文物(图16-21全部选自网络)
17.
国宝蓝釉灯,高33.6厘米,被《国宝档案》收录,已流传到香港,被追回
18.
红釉双龙尊(追回的文物),通高32厘米
19.
蓝釉三足炉(追回的文物),17厘米,口径13厘米高约
20.
绿釉盘口壶(追回的文物),高17.1厘米,口径9.3厘米
21.
蓝釉长颈瓶(追回的文物),高25厘米,口径9.7厘米
唐恭陵虽然营造时间仅四个多月,但由唐高宗、武则天亲自督阵,据传说太子墓内机关重重,所以至今没有盗墓贼得手过,哀皇后墓被炸开后,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又出土了200多件珍贵文物,可以想象太子墓内肯定随葬品更加丰富,至于是否挖掘则要从长计议了。
离开唐恭陵我们继续探访宋陵。。。。。。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