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河市瑷珲区瑷珲镇,是在清代首任黑龙江将军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内,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五)。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首批国防教育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1999年改扩建,2002年完成,其基本陈列《瑷珲历史陈列》
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馆分序厅和五大部分 ,
以大量图片史料和文物展示突出了主题,展厅内有《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两个写实雕塑场景,形象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场面。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兰泡惨案》半景画,画长76米,宽9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1.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大门风景区
2.
展览主楼
3.
主展厅左侧墙上是210平方米的大型铜浮雕《美丽富饶的黑龙江》
4.
右侧是五面风墙,风墙上悬挂大小不等的1858个风铃,寓意警醒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5.
风铃墙前雕塑《母亲》,海兰泡惨案
6. 基本陈列《瑷珲历史陈列》

7. 序厅群雕像,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共同故乡

8. 前言
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已征服了贝加尔湖以东、鄂霍茨克海以西地区。1643年俄国人第一次侵入黑龙江。1683年,清康熙皇帝谕令修筑瑷珲城,第二年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瑷珲,1685年将军衙门由江东瑷珲迁往江西瑷珲,瑷珲城一度发展为清代黑龙江沿岸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包括库页岛,划归俄国。黑龙江由原来的中国内河,成为界河。瑷珲见证并经历了中俄之间过去的历史······
第一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国北方诸多民族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9.
远古时期的恐龙、猛犸象、披毛犀牛等古生物化石
10.
黑龙江流域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出土了大量古人类使用的石器
11.
黑龙江流域古代族系:蒙古族系、古亚洲族系和通古斯族系
12. 汉代以前的东胡和肃慎文化
13.
汉魏时期的挹娄文化(均有不少出土文物,略)
14. 隋唐时期的室韦和靺鞨文化
15. 辽金时代出土文物
16.
中国历代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
17.
明奴儿干都司卫所辖区图
18.
明朝永宁寺碑(仿制品),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奴儿干都司官署特林附近黑龙江右岸的石崖上,碑有两座,一碑立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碑额“永宁寺记”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主要记录了明朝设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及亦失哈等两次抵奴儿干巡视的情况,阴面为蒙古文、女真文对汉字内容的简要翻译;另一碑立于1433年(宣德八年),碑额“重建永宁寺记”,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44字,主要纪录重建永宁寺等情况,现两碑存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此期东北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遭到沙俄哥萨克的严重骚扰,清政府被迫组织了雅克萨之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9.
清初俄军不断入侵、占地建城,清军被迫组织雅克萨之战
20.
清军的主要装备、武器
21.
清军准备充分,水陆并进两次围歼入侵雅克萨的俄军,1685年8、9月被围的沙俄军队仅剩66人,被迫求和,最后撤出雅克萨退至尼布楚,中国军民取得反侵略战的胜利
22.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复原场景,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谈判,于1689年9月7日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又称《尼布楚议界条约》,有满、俄、拉丁三种文本,划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黑龙江流域”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管理,在150年的和平环境中黑龙江流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瑷珲城成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23.
黑龙江将军管理黑龙江中上游流域的体制、机构
24.
用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任官员(官服,上),对库页岛的居民定期征收供赋的满文公文(下)
25.
瑷珲——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驻地,担负起了镇守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国土的重责
26.
瑷珲新城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
此时期清帝国已由盛转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不断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击,1858年在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武力威逼下,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与之签订了丧权失地的《瑷珲条约》
27.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复原场景,中俄《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于1858年5月28日,有满、蒙、俄三种文本,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28.
江东六十四屯问题,江东六十四屯分布在精奇里江口以下,至霍尔莫勒津屯之间,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是黑龙江左岸最富庶的地区,这里很早形成了中国人的村落,在签订《瑷珲条约》时专门做出规定,中国人可永久居留,并由清政府管理,但主权已划归俄国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借机出兵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烧毁了黑河和瑷珲
29.《海兰泡惨案》半景画,再现了1900年7月发生在黑龙江上的人间惨剧······
30.
列宁严词谴责沙俄的罪行
31.
1900年8月2日俄军攻克黑河,8月4日攻陷瑷珲毁城,8月27日齐齐哈尔失守
32.
杨凤翔任副都统驻守瑷珲,在俄军进攻瑷珲的战斗中亲率士兵杀敌,因受伤三次从马上跌下,最后战死,表现了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誓死捍卫领土的英雄气概

33. 瑷珲城被毁,无数军民死伤复原场景
34.
1906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副都统姚福升收复瑷珲,1907年5月经谈判俄军退回江东,瑷珲收复
35. 姚福升的名帖和家用棒槌(原物)
36. 中国清代前期地图
37.
清朝,沙俄通过战争和签约、勘察界碑等多种手段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38.
中国清代前期版图,面积约1270万平方公里
39.
《瑷珲条约》后清朝版图,1858年5月28日签约割让国土63万平方公里,另有40万平方公里同意俄人共管
40.
《北京条约》后清朝版图,1860年1月14日签约后,割让“共管”国土40万平方公里

41.
《西北界约》后清朝版图,条约签于1864年,割让国土44万平方公里
42.
《伊犁条约》后清朝版图,条约签于1881年,割让国土7万平方公里
43.
外蒙古独立后中国版图,1946年1月5日外蒙古宣告独立,我国减少156万平方公里面积
展馆陈列内容详实,震人心灵。历史不能忘记,不忘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未来。软弱被人欺,落后要挨打。失去的已难追回,痛定思痛,今天雄厚的国力,巩固的国防,强大的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尊严、领土完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保障。
接着前往黑河。。。。。。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