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8748394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丙申春节湖南游(十五)芋头古侗寨
(2016-06-20 06:58:05)
标签:
湖南游
通道县
芋头侗寨
鼓楼
萨岁坛
2月10日
年初三,我们在酒店用过早餐后就前往芋头侗寨。芋头侗寨位于通道县城西南9公里处,虽然是乡村公路,但路况不错,我们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这里全票是60元/人,小孩、老人按政策享受半票或免票,内容包括游览和观赏侗族歌舞表演。
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至嘉靖年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清顺治元年遭遇火灾,以后复建、扩建,形成七个群落。现在的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3处,其中明代7处,清代14处,民国2处,建筑样式基本保持明代风格,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传统,门楼、鼓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古驿道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及艺术价值,已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录。
我们有两个多小时,迈步在青石板驿道上,穿过一座座侗寨民居,先后来到了风雨桥、四个鼓楼、古井、观景台、吊脚楼,在火塘旁与侗民们随意交谈。难怪许多人要在芋头侗寨中间加个“古”字,游走在芋头侗寨,就像翻阅一部精美的古书,一景一物全是古迹,一草一木尽皆美丽,身临其境就像欣赏一首清新恬美的田园诗!
寨门楼,芋头侗寨
导游图
塘头桥,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面积约10平方米
塘坪桥,位于寨门东,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全木结构
步道旁,侗族民居依山而建
沿着芋头溪形成七个民居群落
正在建造中的吊脚楼,不用一根铁钉,全部是卯榫结构,问村民这样框架初成后,一般要放三个月到半年,然后才正式完成,建房时都是村里互相帮助,工匠也都是村里人
二楼、三楼住人(我们来到一户人家楼上,看看楼上的结构,非常实用、整洁)
楼下是灶间、仓库等
太和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竖立在田中,五层飞檐,木构小青瓦
太和鼓楼的内部结构
我外孙与侗民合影
从后面看太和鼓楼
芋头溪是侗民们的生活用水的来源
万古不朽碑,应该是古碑刻,可惜字迹基本看不清了
鱼池,这里处处可见鱼池中为鱼儿搭个小屋
古井,这里的泉水来自山上,百年不枯,是侗民饮水之源,古井上建有凉亭
水清澈甘冽,有水瓢供游客品尝,我也喝了几口,果然很好喝
泉水淙淙
萨岁坛,始建于明初,呈扇形,阔4.5米,进深4米,石台高1.5米
芋头侗寨中有任何重大事件都必须先到萨岁坛祭祀,萨岁坛地位很高
天人合一,鱼池、梯田、驿道、侗楼层层叠叠
田里还有不少芋头(芋头侗寨名不虚传)
沿着山道慢慢探访
龙门,位于北半山腰
再往上,就是北山观景台
这里是观全景的最好地方
中间是龙氏鼓楼
龙氏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鼓楼是聚会、烤火聊天的地方
古驿道,这一段之字形很美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被誉为侗寨“小布达拉宫”
侗族人的勤劳智慧,侗楼一直建到山顶上
这里的建筑大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侗家也有不少人家有小车了
这段青石板路直上崖上鼓楼
崖上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悬空吊脚楼
崖上鼓楼的特色,长吊脚最长的达9.1米
崖上鼓楼既不是歇山式,又不是攒尖式,而是按皇家建筑风格,一层层压上去,特别牢固
崖上鼓楼的内部结构
鼓楼前留一个较大的平台
回到半山腰有个乾隆古井
泉眼上面盖有凉亭,四周用石板砌好,水质极佳
芦笙广场旁是一座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就在这里读书
学生享受营养餐补助
芦笙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9),1993年复修
芦笙鼓楼占地面积90平方米,为九重密檐攒尖芦笙顶,穿斗抬梁构架,干栏式建筑
芦笙鼓楼雕梁画栋,飞檐上龙腾凤舞,是侗寨鼓楼中最好的一座
侗寨中可以看的古迹确实不少,因为安排中午11点,有一场侗寨原汁原味的歌舞表演,我们也就回到了中心芦笙场,准备看演出。。。。。。待续。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丙申春节湖南游(十四)通道县城夜景
后一篇:
丙申春节湖南游(十六)芋头侗寨歌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