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约瑟夫大教堂很快来到蒙特利尔皇家山公园。
早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亚探索新的欧洲到东方的航线,1535年他从大西洋驶入圣劳伦斯河首先登陆魁北克市,他登陆时问当地印第安人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回答是“Canada”(意为村庄或居住地),于是就有了加拿大这个名字。接着他航行到了现在的蒙特利尔,登上皇家山,感叹这是“Mont
Royal”,从此这片山地就被称为“皇家山”,而以后形成的这个城市也就成了“蒙特利尔”(法语音)。
皇家山公园建于1876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欧姆斯特设计,占地达101公顷,公园不少地方是墓园,山顶观景台视野很好,从山顶往下眺望,圣劳伦斯河和高楼大厦林立的市区景致尽收眼底,是当地居民理想的休闲处,也是外地游客必到之处。

皇家山公园占地101公顷

公园很大,汽车可以出入

大片的草坪

跑步的好地方

喜欢暴晒的一家

卖冷饮的小车

骑车上坡

健步上山

山顶观景台

远眺市区

市中心的高楼和圣劳伦斯河

遥望横跨圣劳伦斯河的大桥

近观高楼林立

城市建筑密密麻麻
接着我们前去参观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的主会场,可容纳7万多名观众,它有一座高175米的高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倾斜建筑物。设计者是法国人塔利伯特,最初设想是通过倾斜的高塔把体育馆巨大的顶棚吊起来,秉承了法国浪漫血统的魁北克人想通过这座建筑名扬天下,结果在试验阶段就接连出事,钢缆断裂,排除故障的人员不幸摔死等等,最后不得不放弃原计划,改成固定的顶棚。为举办这届奥运会,蒙特利尔大肆举债,尤其是这庞大的体育馆每年的维修费用,使该市财政到2006年才还请债务,所以辉煌的背后也有蒙特利尔人的隐痛。
现在这儿仍是体育中心,占地750亩,包括奥林匹克体育场、室内游泳池、跳水池和自行车赛场等。我们先汽车绕着外围兜一圈,然后停车近距离看看。

奥林匹克体育馆(车拍)

1976年的奥运村(车拍)

1976年奥运会结束奥运村就卖掉改作它用了,现在是养老院(车拍)

整座斜塔高达175米,从底部到塔顶倾斜角度从23度一直增加到63.4度

现在这棚顶已经固定,不能拉起了,至少这样的设计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体育中心也是科普基地
乘缆车登上斜塔顶端,可以俯瞰蒙特利尔全市,至今已有数千万人登过

15亿的债务,到30年后的2006年刚还清,作为奥运史上最漂亮的体育场之一,恐怕还是最赔钱的场馆

体育公园里的哥白尼的铜像

哥白尼当年用的天文仪器

体育中心全景

蒙特利尔老城的古堡式建筑

高耸的纪念碑(车拍)

蒙特利尔市政厅

这座建于1872-1878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式的建筑,1967年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此楼阳台上对群众喊出“魁北克独立万岁”而引起空前的外交风波

简·沃克林(1728-1772)铜像,法国海军军官,为争夺北美参加领导了英法战争

老城中的古典式建筑

方正厚重、罗马柱是法式新古典主义的标志
达尔姆广场上迈松内夫纪念碑,他是蒙特利尔1642年建城的创始人

下部四周也是建城的有功之臣

位于达尔姆广场一侧的圣母大教堂,外表很普通,而内部却非常豪华

圣母大教堂正面竖立着两座高耸雄伟的塔楼,极像哥特式风格的城堡,中间是三尊圣像

据说正中的圣母玛利亚代表蒙特利尔

圣施洗约翰代表魁北克

圣若瑟代表加拿大

室内正前方,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雕塑精美,装饰的每个细节充满艺术气息,据说内部有20吨的黄金雕刻墙,充分体现了“上帝”的富有

往后看,教堂的管风琴由5772根管组成(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在蓝色的天幕中流金溢彩

宏大神奇的穹顶

浮雕:天使的聚会,下面是最后的晚餐

供桌下面是赠品

大主教的座位

侧面的门徒像

大厅四周有十来个祭坛,上千个烛台,人们在此点亮蜡烛,虔诚祈祷
圣母大教堂是由一位爱尔兰裔的美国建筑师詹姆士·奥多内尔负责建造的,始建于1824年,基本竣工于1829年,双塔直到1843年才完工,据说是以巴黎圣母院为蓝本,建成号称北美最大的教堂,我们时间有限进去走了一圈,拍了几张照赶快到集合点,但已经为之所震撼,这里的一切都具有震荡肺腑、融化灵魂的气势,难怪那位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也皈依了基督教。
蒙特利尔唐人街也在老城,我们在那儿用晚餐,顺便参观了一下。这里可以说是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城,四座古典的中华彩绘牌楼,犹如他的东西南北的四座城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里汉语畅通无阻,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各式中国商品和华文书报。

唐人街华商店铺林立

唐人街牌楼

钟灵毓秀牌楼

宾馆也装饰成中式
明天我们将前往加拿大以整个城市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魁北克市,值得期待。。。。。。待续 。
由于在旅途中,上网比较慢,现在发了此文又将出发,回复不及,请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