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桃源洞,到乘车点乘车回南出口,已过中午,我们在外面简单用了中餐。接着驾车到北入口,在乘车去游览水帘洞和大红袍景区。从乘车点到景区都要走一段路,特别是到大红袍景区来回路上要花一个小时,但既然来了,而且“大红袍”名气又是那么响,当然不能错过的。
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位于丹霞嶂东面瑞泉岩壁,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有100多米,据介绍洞门前终年流淌着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上飞泻而下,如悬挂的两幅珠帘,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三贤寺,轩爽敞亮,可容数百人。可惜我们到时是枯水季节,不见珠帘。我们就在下面看了一下,拍了些照就往大红袍景区去了。


不见泉水,只见岩石上有水

瑞泉岩壁

石壁上活源两字最有名

水帘洞前的三贤寺

石壁下有一个水潭
大红袍景区在九龙窼。九龙窠是一条受东西向构造控制而发育的谷地,九座嶙峋岩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其间。“大红袍”素有“茶中之王”之称,就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上的六株茶树,已有350余年历史,这里日照短,多光反射,日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使它成为茶中之上品。从2006年起,武夷山不再对大红袍母树进行采摘,留茶养树。并把最后一次采摘制成的大红袍20克送交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九龙窠在峡谷深处

沿着小路边是武夷山各种名茶栽培示范地


离大红袍还有230米

岩壁上的石刻

晚甘侯名茶


九龙茗丛园,内有武夷山27种名贵茶叶

六株350年的大红袍茶树母树(现在用无性繁殖方法可以大量培植)

大红袍前石牌上的介绍

相传明代有一秀才赶考,途径武夷山永乐禅寺,忽然得病不能前行,寺中方丈以九龙窠崖上的茶叶为药,给秀才服用后病即痊愈。后秀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为报救命之恩,把钦赐红袍披于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
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汉武帝与武夷茶的传说,南北朝时期,武夷茶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把武夷茶作为上层贵族馈赠精品,宋元时入贡朝廷,元大德六年,朝廷于九曲溪畔设置了御茶园,明代开始有了绿茶,清初形成了乌龙茶,更是进入全盛时期。17世纪初开始进入欧洲,成为贵族专用茶。1745年9月满载而归的“歌德堡号”在回程中搁浅沉没,1984年其残骸在瑞典被发现,令人称奇的是,在海底200多年的武夷茶叶由于密封好,冲泡出来的茶依然能品出浓浓的茶香。1993年9月瑞典歌德堡号沉船茶叶等珍品还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武夷山茶博园

介绍武夷山茶叶历史的石碑

元代在九曲溪畔建了御茶园

里面就种着茶树

离北出口时夕阳晚霞

武夷山市区夜景(我们在此用晚餐)

街头随拍

谦益雅评:
名扬天下武夷茶 缘因状元红袍披
水帘洞下无珠帘 活源流芳成笑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