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而不屈
(2010-10-24 13:34:09)最近,台风“鲇鱼”来了。台风、旋风、飓风,是同一种风的三个名字,据一般说法,活动于太平洋者曰台风,在印度洋称旋风,在大西洋叫飓风。其实,中国人早已对“旋风”耳熟能详,《水浒传》有个儒雅而潇洒的男子,人称“小旋风柴进”;还有个鲁莽、暴烈的汉子,绰号“黑旋风李逵”。而且,中国人很早就发现:旋风中心是平静的。有《道德经·第五章》为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本无仁恩或私爱,总是听任万物如(祭品)草狗一般,自然而然地生荣毁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效法天地,对待老百姓亦无仁恩或私爱,总是听任老百姓如草狗一般,自然而然地生荣毁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难道像一个巨大的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是没有尽头的;难道还像一场巨大的旋风吗?中心固然是平静的,但中心附近越是鼓动,风力越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场巨大的旋风,纵然摧枯拉朽、作威作福于一时,但是不可挽回“盛极必衰”的气数,为什么不守着空虚、平静的中心而与世长存呢?(以上加粗文字,均抄自《道德经·第五章》)
我依次读到了《道德经》的第五章(有时候,为了比较和对照,我也征引、学习了其它章节的内容)。“心得体会”文章,我也写到了第9篇。
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读小说、故事或者记叙文等,读者会追究事物演绎的逻辑性;如果读散文、杂文或者论述文等,读者会追究情理抒发的逻辑性;但是,读《道德经》或者其它“鸿经”,则需要一种我尚不熟悉的读法。